編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近期我們將推出“巡禮十四五”系列報道,系統回顧、全面呈現我校“十四五”期間取得的輝煌成就,統一思想共識、凝聚發展合力,為“十五五”規劃開局營造昂揚向上的良好氛圍。
“十四五”以來,校黨委聚焦教育對外開放的時代使命,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對內深化國際化辦學理念共識、對外拓展全球高水平合作網絡,全方位構筑高水平開放辦學新格局,為加快建設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注入強勁動力。
聚焦創新策源 打造全球綠色科技合作高地
我校聚焦全球生態治理前沿,系統構建高水平的國際科研合作體系,通過打造重大國際合作平臺、推進戰略性科研項目、提升學術國際影響力等舉措,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
構建高水平國際合作平臺,夯實科技創新基礎。我校積極構建覆蓋廣泛、重點突出的國際合作新格局,與海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80余所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伙伴合作關系。支持建成并運營候鳥遷飛通道國際科教聯盟秘書處,協調整合優質國際科教資源,并發布候鳥遷飛區全球大科學行動計劃,為遷飛候鳥及棲息地保護匯聚全球智慧和解決方案。首次承擔元首外交任務,承建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作為中方主體運營單位支持蒙古國“種植十億棵樹”計劃。成功入選“中阿”“中非”“中國-東盟”等高校國際合作網絡計劃,積極參與“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一帶一路’南南合作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中國-中東歐國家高校聯合會”等重要高校聯盟,持續深化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伙伴關系協定(EAAFP)等國際組織的戰略合作,全面拓展與美國、比利時等國的70余所高校與機構的伙伴關系,簽約共建森林健康與保護能力建設與技術推廣中心、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聯合實驗室、中-西生物能源利用與二氧化碳增值國際聯合實驗室等22個國際聯合實驗室。通過建立覆蓋廣泛、重點突出的高水平合作網絡,形成了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支撐學科發展的全球合作新格局。
聚焦全球重大生態問題,開展有組織科研攻關。圍繞全球生態治理需求,我校系統推進有組織國際科研合作,與全球近百位專家合作開展“雙碳”、動植物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問題前沿研究,聚焦種質資源庫建設等重點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強化全球生態治理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我校多個教授團隊深度參與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生態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為搭建遷飛通道科技合作網絡、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等作出重要貢獻。深度參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聯合舉辦“恢復干旱地區退化草地以防治荒漠化”主題邊會。參與COP16“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評選多方談判,助力北京取得生物多樣性城市世界級榮譽。
持續提升學術國際影響力,增強學術話語權。我校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生態及林草戰略必爭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鈕世輝教授團隊在《Cell》發文破解油松基因密碼;庾強教授團隊在《Nature》發文解碼全球草原干旱響應機制,并作為通訊作者在《Science》發文揭示干旱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彭鋒教授團隊制漿造紙副產物再利用技術入選《Nature》研究亮點。我校主辦的《森林生態系統》首次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項目英文領軍期刊,《鳥類學研究》入選英文梯隊期刊。“以點帶面”有組織深化國際化辦學格局,以校慶日主辦全球生態治理(南森)大會為契機謀劃“國際學術月”,深化拓展國際合作伙伴關系和科教交流合作。牽頭舉辦國際防護林學研討會等國際高端學術會議,積極參與第26屆國際林業研究組織聯盟大會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顯著提升了學校在全球生態環境領域的學術地位和話語權。
堅持育引并舉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生態文明棟梁
我校把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系統構建師生全球勝任力發展體系。通過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建設高水平國際化師資隊伍,形成了育引結合、雙向促進的國際化人才發展新格局。
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鼓勵教師國際交流。我校持續推進課程體系國際化建設,積極引進海外優質課程資源。通過開辦暑假學期,每學期引進50至70門由國外知名教授講授的前沿性、研討型課程,顯著拓展了學生的國際學術視野。依托教育部“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項目”,年均組織300余名在校生參加全球治理及PBL課程。同時,積極推動7所學院與海外高校探討申辦新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持續優化全英文授課專業與課程體系,確保教學內容與國際前沿同步對接。通過完善教師出國訪學與國際合作激勵機制,支持教師參與重要國際交流活動。組織教師參加第26屆國際林業研究組織聯盟大會、第25屆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年會等重要國際會議,教師的國際學術對話能力和科研協作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為學校國際化辦學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創新國際化培養模式,拓展學生全球視野。我校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中外聯合培養、海外暑校、公派留學、交換學習等多種形式的海外交流項目,培養具備全球勝任力的拔尖創新人才。與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新西蘭林肯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開展了多個本科及本碩聯合培養項目,截至目前累計培養學子500余人,畢業生深造率超60%。成建制、有組織地推進國際組織實習,頂格申報國家留學基金委(CSC)創新人才項目3項,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獲批實現“零突破”,并積極選拔學生參與“新青年全球勝任力人才培養計劃”等海外實踐項目。學生在亞太林業教育協調機制演講比賽、聯合國糧農組織“青年林業健康行動—亞太競賽”等國際賽事中屢獲桂冠,充分展現了北林學子的全球競爭力。
加大海外引智力度,匯聚國際學術資源。我校著力構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發展環境,通過優化引智項目布局,聘請國際知名學者開展合作研究,建設高水平國際科研團隊,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注入新動能。依托“全球生態治理大會”“鷲峰綠色國際青年學者論壇”等品牌引才活動,以及“林木生物質全質轉化學科創新引智基地”“林木分子設計育種創新引智基地”等平臺,年均邀請國際頂尖專家200余人次來校開展交流合作,并積極組織外國專家參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外國專家招待會”等重要活動,彰顯學校對國際人才的重視與關懷。近五年來,我校累計聘任海外知名專家、優秀青年人才30人,其中包括2名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為學科建設和科研創新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深化文化交流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國際化傳播
我校自覺肩負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時代使命,積極服務國家人文交流大局,致力于做中國生態文明故事的優秀講述者。通過打造品牌交流項目、深化人文交流內涵、拓展國際傳播渠道,顯著提升了中國生態智慧的全球感召力和學校國際聲譽。
深度參與全球對話,推廣生態文明中國方案。連續18年承辦商務部援外培訓項目,累計為發展中國家培訓林業官員600余人次,系統分享中國林業發展與生態治理的成功經驗。在全球生態治理(南森)大會上發布《全球生態治理南森倡議》,大會受到中央電視臺、人民網、China Daily等32家國內外主流媒體深度報道,關注度線上線下覆蓋人次超80萬。接待剛果(金)高教部部長代表團、蒙古公民意志綠黨高級干部考察團等高級別團組來訪,以學術外交服務國家整體外交布局。
深化人文交流內涵,培養知華友華國際人才。舉辦“感知中國”系列活動,連續舉辦兩屆國際文化節,《恢復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野生動物的保護與利用》2項課程入選“感知中國”微課堂課程名單。積極拓展國際學生社會參與渠道,組織學生廣泛參與首都國際青年植樹、京張冰雪文化體驗等社會活動,并深入中小學開展文化交流。國際學生多次受邀參加中國林業學術大會、世界遺產與景觀大會等高水平學術會議并作報告,展現了出色的學術素養。多名學生因在文化交流中的突出表現,獲評“北京國際友好使者”“城市推薦官”等榮譽稱號。
搭建多元傳播平臺,增強國際傳播實效。我校系統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改版英文官網,塑造國際化窗口新面貌,全方位展示辦學成就與中國生態智慧。近年來,在China Daily、CGTN等國際主流媒體推出十余篇全外文深度報道,聚焦生態治理與科研突破,引發廣泛國際關注。師生積極擔當對外傳播北林聲音的重要力量,國際學生多次受邀參與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節目錄制,南非學生悉尼在央視農業頻道分享立志把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帶回家鄉的故事,多名國際學生在北京電視臺“向前一步”節目分享在華學習實踐經歷;多位專家受邀在國際媒體發聲,深度解讀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擴大學校在全球生態領域的傳播聲量。
展望未來,我校將以更寬視野深化全球合作、以更實舉措推進國際辦學、以更大擔當貢獻北林智慧,持續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國際化傳播,培養更多具備全球視野的生態文明建設者,產出更高質量的國際科技創新成果,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發出中國聲音、展現中國方案,為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