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我校舉辦第二期林學前沿大講堂。校長安黎哲出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新西蘭皇家學會主席(院長)、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Brent Euan Clothier,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世榮,國家林草局科技司一級巡視員李世東,國家林草局改革發展司原一級巡視員杜紀山,國家林草局生態中心一級巡視員馮德乾,我校林學院教授馮仲科作特邀報告。

安黎哲在致辭中指出,北京林業大學因林而生、因林而興、因林草而強、因生態文明建設而盛。建校71年來,我校師生矢志報國、積極求索,在全國同行的關心支持下,“林學”學科先后兩次入選世界一流建設學科,在我國林業發展各個重要時期發揮了重要戰略支撐作用。面向建校百年,我校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勉勵語精神,發揚守正創新、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以林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為龍頭,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專業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世界一流大學。他強調,“林學前沿大講堂”作為林學學術交流的重要品牌活動,要在發揚科學家精神,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方面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沈國舫作“我的學術生涯回顧之二——關于森林培育學的幾個基本問題”特邀報告。介紹了建國初期我國森林培育學的基礎狀態和荒山造林技術的創新,并就造林密度、樹種選擇、人工林生產力、混交林營造及林地水分限制因子等問題提出見解。他指出,我國森林培育領域已經積累了七十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成果,創造了偉大業績,但中國森林立地條件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非常突出,要在學習吸收國外先進理念和經驗的同時,開展基于本國條件的獨立自主研究。要建立在對本土自然條件及多樹種、多種森林深刻認識的基礎上,開展更多基礎性研究。
Brent Euan Clothier以“Irrigating with Saline Waters in the Hyper-Arid United Arab Emirates”為題,分享了團隊在阿聯酋沙漠地區利用鹽水和再生水灌溉的科研成果。主要介紹了團隊近十年在阿聯酋極端干旱條件下針對植被需水規律的研究,闡述了在該區域利用再生水和鹽堿水進行有效節水灌溉和對地下水可持續利用等方面的創新研究成果,同時強調要全面考慮和權衡土壤服務的多功能性,助力推進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劉世榮作“氣候變化背景下森林響應、適應與增匯”的特邀報告。從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森林固碳增匯功能、森林增匯潛力及途徑、森林適應性經營等方面展開論述,提出了從單一木材生產轉為面向生態系統服務的森林多功能經營、營造混交林和實施近自然化森林經營實施森林景觀恢復、探索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森林實現固碳增匯的具體途徑,為今后林業高質量發展和科學研究提供了方向。
李世東介紹了我國科技發展新形勢及全國林業科技重要進展,從科技創新為第一動力的角度,提出了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等十個林草發展的重點領域。杜紀山分析了我國經濟林產業基本情況,結合經濟林產業發展新形勢,提出了經濟林產業發展重點任務與主要發展樹種,為經濟林未來發展和布局提供了思路。馮德乾基于三北工程建設,系統闡述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強調了管理機制和科技創新融合的重要性。馮仲科介紹了智慧林業的發展現狀、重點內容和發展方向。
中國林業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駱有慶,新西蘭皇家植物與食品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胡偉,林學院黨政負責人,我校相關職能部處和各學院主要負責人參加本次活動。
據悉,林學前沿大講堂是在中國林業教育學會的指導下,我校林學院主辦的。2022年9月舉辦了第一期,多位院士專家領銜探討林學學術前沿技術與研究進展。2023年10月,林學院啟動了第二期活動,創新舉辦模式,將4次獨立講座與集中研討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全國觀眾通過蔻享、視頻號、B站等直播平臺聆聽了本次大會報告,累計觀看人數2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