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2023年綠橋、綠色長征活動推進會在我校舉行。校黨委書記、全國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中心主任王洪元,校黨委副書記孫信麗,副校長程武等校領導出席活動。

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司長別濤,共青團中央社會聯絡部副部長張冬,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副主任楊波,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朱立達,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副局長林晉文,北京團市委二級巡視員、大學中專部部長劉炳全,中國長城綠化促進會監事長李雪松出席會議,支持合作企業代表、高校環保社團代表、青年環保志愿者代表、新聞媒體代表等約三百人參加會議。推進會同步網絡直播,近兩萬人次在線上觀看互動。

校黨委書記王洪元致辭,他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我校發展建設的有關部門領導和社會各界表示衷心感謝。他指出,我校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高校排頭兵,堅持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辦學實踐:一是建強全國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中心,構建以學校教育為基礎、覆蓋全社會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體系;二是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學科智力優勢,持續開展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實踐項目,形成高質量、有影響的學術成果和實踐活動品牌;三是培養更多胸懷“植綠報國”理想的新時代青年,激勵青年學子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忠實實踐者。

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司長別濤指出青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征程離不開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求實鉆研和奮勇擔當。對于今年活動,他提出三點期望:一是立德樹人,上好發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夯實青年綠色初心的“大思政課”;二是接續奮進,上好投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發揮青年創造偉力的“大創新課”;三是植綠報國,上好深化新征程生態文明實踐、助力青年全面成長成才的“大實踐課”。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副主任楊波肯定了我校在高層次綠色人才培養和提升青年生態文明素養方面做出的貢獻。他強調,要對標黨的二十大新部署新要求,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和推進林草工作,在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持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上接力奮斗。


推進會上啟動了首屆全國青少年綠色科技創新大賽。會上,我校與北京翠湖國家濕地公園、北京仙居谷自然風景區、北京潞城集體林場等首批綠色課堂共享營地合作代表單位簽約。今后將以公園、城市綠地、自然林場內的動植物等要素為研究對象,發揮高校青年投身綠色教育服務的主觀能動性,開展首都青少年自然教育科普活動。

會上,為首批青少年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宣講員頒發聘書,首批宣講員來自清華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高校。易解放、忻皓、楊曉倩、陳書明分別以《我是志愿者 沙漠植樹千萬棵》《綠色是最好的生活底色》《書寫新時代林業高質量發展“青春答卷”》《“新長征”上的小草根》為題,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解讀與生態文明實踐等主題開展了首場宣講。

會上,為綠色長征實踐團代表授旗。今年,全國青少年綠色長征活動將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綠色發展之路”為主題,聚焦京津冀、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四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的保護區、河流、鄉鎮等實踐地開展綠色科考、生態宣講和環保行動,見證中國式現代化的“綠色底蘊”,講好中國高速發展的“綠色故事”。



2023年綠橋、綠色長征活動聘請NPO綠色生命公益組織創始人兼理事長、第七屆中華慈善獎獲得者易解放,中國第一個奪得冬奧會獎牌的男子運動員、北京2022年冬奧會首棒火炬手李佳軍,演員、全國青聯常委佟大為,浙江省綠色科技文化促進會副會長、秘書長、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忻皓為新一屆“綠色志愿大使”。


會后,與會領導嘉賓一同參觀了“綠色市集”。來自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的二十余支環保社團齊聚一堂,通過“以物換物”“綠植領養”等互動游戲傳遞綠色生態環保理念。綠色市集活動作為首場大學生綠色環保實踐活動,累計吸引超2500人參加。

時值第39個首都義務植樹日,青年師生一百余人前往張家灣公園開展植樹撫育活動,以實際行動弘揚愛綠植綠護綠的文明風尚,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據悉,我校持續開展青少年生態文明實踐教育。1984年,北林學子率先走出校園開展“綠色咨詢”活動,至今連續舉辦39屆,連續26年開展“綠橋”,連續16年開展“綠色長征”等綠色品牌活動,不斷提升青年學生生態素養,引導青年學子積極投身祖國生態文明建設。
2023年是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起步之年,綠橋、綠色長征活動在全國保護母親河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中國長城綠化促進會等單位的支持下將繼續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會并自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美麗中國·青春行動”為主題,大力開展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引導廣大青年學子自覺投身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事業,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