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校園林學院戴思蘭教授帶領的菊花育種研發團隊自主培育、并由天壇公園栽培選送的菊花“東籬碧波”榮獲北京第十三屆菊花擂臺賽“菊王”桂冠。此次擂臺賽是2022北京菊花文化節的主要活動,有近30余家京內外相關單位及民間養菊高手的500余個菊花品種,共1500余盆菊花參賽,競爭十分激烈。

“東籬碧波”又名“碧目紫髯”,花大色艷,花型飽滿,植株健壯,透露出大氣端莊的韻味和剛柔相濟的氣質,其層層展開的黃綠色凝尖好似重重波浪,凝聚向上,勇攀新高,象征著菊花界新人輩出,后繼有人。“東籬碧波”只是我校科研團隊眾多優秀菊花新品種的代表作,近年來,以戴思蘭教授團隊為代表的我校眾多科研團隊在菊花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
菊花促合作,科研助發展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中國人自古以來喜歡菊花、欣賞菊花也栽培菊花,但我國鮮有自主培育的菊花品種。而培養出中國人自己的菊花,則成了戴思蘭科研團隊的奮斗目標。
花卉育種的核心在于創新,經過30余年孜孜不倦的奮斗,不斷培育的新品種如雨后春筍噴薄而出。目前,團隊自育大菊品系30余個,自育小菊品系50余個。其中3個切花菊、8個盆栽大菊和20余個露地小菊獲得新品種授權,4個小菊新品種通過北京市良種審定。主持完成國家林業局相關項目,獲得“中國傳統菊花品種產業化生產技術”“切花菊產業化周年生產技術”等多項技術成果。完成了800余個大菊品種連續10年的形態觀測記載,建成了中國傳統菊花品種數據庫;使用分子標記技術建立了菊花品種鑒定技術體系,可鑒別1600余個菊花品種。團隊還獲得“北京市花卉育種研發創新團隊”榮譽稱號。



搞好菊花可不能孤芳自賞。團隊“牽手”花卉企業,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與北京市綠地養護管理事務中心、延慶農場、武漢植物園和河南大學等多家單位開展品種推廣合作,菊花新品種年種植面積達100余畝;商品苗年銷售量20000余株。“切花菊產業化周年生產技術”“盆栽菊花產業化周年生產技術”“露地早花小菊品種培育系列技術”“中國傳統盆栽菊花周年生產技術”等也實現了產業化。2019年,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準,我校牽頭成立了菊花產業國家創新聯盟,為菊花行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搭建平臺。聯盟將茶用菊、藥用菊和食用菊等進行推廣種植,幫助農戶實現增收脫貧;用易培育易成活的小菊布置而成的“大地花海”,為全國各地的旅游產業增添了不少亮色。


成果屢獲獎,奧運放異彩
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我校在菊花科研上取得的成果就已經為世人所矚目。原本應該在秋季開放的盆栽“奧運小菊”,卻在盛夏時節舉辦的奧運會上綻放,轟動一時。戴思蘭團隊利用菊花“響應短日照開花”的特性,控制日照時間及環境溫度、濕度等條件,為它們營造出“秋天來了”的生長環境,不僅能使秋季開花的普通菊花在盛夏開花,還能使之耐高溫高濕,延長花期兩月有余,即使遭遇烈日炎炎和暴雨仍可盛開不敗。
目前,戴思蘭團隊的研究范圍覆蓋盆栽大菊、小菊、切花菊等多個菊花品類。他們將每株菊花的花型、花色、開花期、葉形和生長環境等要素數據化,記錄實驗數據多達數百萬條。對菊花歷史文化、菊屬植物種間親緣關系和品種起源、種質資源評價,花色、花型、開花期和抗逆性等觀賞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菊花優異種質創制以及產業化栽培技術等進行了全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性進展和研究成果。

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北京市延慶區舉行,在這次園藝領域的世界級盛會上舉辦了國際菊花競賽。北林也在這場全球菊花業的最高賽事上大放異彩。戴思蘭團隊選送了二十余個中國菊花品種參會,在國際菊花競賽,省(區、市)室內展品評比等活動中,榮獲各類獎項共19項。

尋根中國菊,薪火代代傳
培育菊花不僅是戴思蘭團隊的熱愛與守護,更是一代代北林師生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與責任。1987年,月季和菊花以“姊妹花”的形式,被確定為北京市市花。一年后,戴思蘭考取了園林界泰斗陳俊愉院士的研究生。在陳俊愉院士的指導下,戴思蘭開始與菊花結緣,并確定了自己的博士論文課題——“中國栽培菊花起源的綜合研究”,決心為中國菊花溯源。
接下來,戴思蘭花了6年時間,通過反復的種間雜交試驗,最終得出結論:菊花主要起源于六倍體的毛華菊和四倍體的野菊,廣布于中華大地的野生菊屬植物均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這一過程。這一論斷,為中國菊花找到了“根”。
戴思蘭始終秉承著陳俊愉先生等老前輩的志愿,也致力于將這一份初心久久延續下去。30多年來,她主持編寫了國內園林專業通用教材《園林植物育種學》和《園林植物遺傳學》,培養了百余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她一如自己的導師一樣傾盡心血培養學生,2017年,戴思蘭榮獲首屆“全國林業教學名師”榮譽稱號。

2021年,貴州大學林學院一位副教授和他的學生們新發現了一個植物新種,他激動地給自己20年前讀博士生時的導師發短信說:致敬戴思蘭老師在花卉領域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上的卓越成就和巨大貢獻!學生白新祥攜學生命名苦苣苔科報春苣苔屬新物種為“思蘭報春苣苔”。特此致敬!由此,植物界多了一個叫“思蘭”的報春苣苔,大學校園中也流傳了這么一段學生報恩、薪火相傳的佳話。
如今,戴思蘭依舊穿梭在實驗室和苗圃之間,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傳承弘揚屬于中國的菊花文化,“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園林人的歷史使命”。為促進中國菊花產業可持續發展,北林將繼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在保護好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的同時,在培養適宜各類市場需求、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菊花品種上加大研究力度,做大做強中國菊花品牌,將北林高質量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