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近期我們將推出“巡禮十四五”系列報道,系統回顧、全面呈現我校“十四五”期間取得的輝煌成就,統一思想共識、凝聚發展合力,為“十五五”規劃開局營造昂揚向上的良好氛圍。
時序輪轉,奮進正當時。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回望,五年來,北林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留下了極不平凡的成績。校黨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秉持科學規劃理念,精心擘畫發展藍圖,戰略謀劃并成功推動了我校新發展格局,制定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系統性和針對性的重大舉措,引領北林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聚焦一流,科學謀劃戰略藍圖
戰略規劃是學校未來發展的藍圖與行動指南。在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進程中,校黨委持續錨定建成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宏偉目標,科學研制“十四五”規劃,為深化改革確定了前進目標,為高質量發展擘畫了清晰藍圖。
強化理論武裝凝聚共識,匯聚高質量發展磅礴力量。校黨委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歷次全會精神,扎實開展歷次黨內集中教育,全力推動學校黨的建設和事業發展深度融合。抓實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勉勵語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刻領悟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把握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態勢和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特征,確保規劃目標朝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錨定生態文明建設主戰場,全面調整辦學指導思想。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美麗中國和綠色發展為學校提供新舞臺和前所未有的發展新契機。校黨委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立校之本、發展之基,努力走好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興業之路,在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期間,把辦學指導思想全面調整到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大局上并寫入大學章程,凝聚起加快建成服務生態文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共識。
科學謀劃改革發展路徑,扎實抓好規劃貫徹落實。科學制定《北京林業大學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全面覆蓋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國際交流合作、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等各層次、各方面。未來發展目標更加明確,重點任務更加清晰,改革舉措更加翔實,為學校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明確的行動指南。“教育強國建設,北林何為”“生態文明建設,北林何為”“一校兩區一園,北林何為”,這是新時代的“北林三問”,激勵全體北林師生在建設服務生態文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征途上筆耕不輟、篤行不怠。

錨定目標,深化改革蹄疾步穩
五年砥礪奮進,勾勒出一條昂揚向上的軌跡。校黨委把“建設什么樣的北林、怎樣建設北林”作為重大問題深入研究研討,從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需求入手,從學校發展的痛點難點入手,陸續推出一系列戰略舉措,以真抓實干把高質量發展的“愿景圖”變為“實景圖”。
緊抓“一校兩區一園”建設,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獲批雄安校區后,我校立即成立雄安校區規劃建設領導小組和規劃建設指揮部,快速搭建起支撐新校區規劃建設的“四梁八柱”,成立專班,建立協調機制,形成了全校上下高效協同的“一盤棋”工作格局。高質量、高效率、高水準研究“一校兩區一園”辦學布局和發展規劃,系統謀劃北京校區和雄安校區的辦學定位、功能布局,把鷲峰林場打造成為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和綠色科技創新園區。2023年11月28日,雄安校區正式破土開工。2025年9月29日,雄安校區一期工程全面開工,國家林草種質資源庫、第一組團項目首批樓宇封頂,在首批四所疏解高校中率先實現一期工程100%開工,“一校兩區一園”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科學謀劃學科專業體系,五育并舉培育時代新人。提出學科專業建設“優化布局、挖潛新增、穩步建強”三步走的實施路徑,對標生態文明建設五大體系,構建具有林草特色的學科專業集群。強調“五育并舉”,加強德智體美勞五個專委會建設,凝練“一核、兩化、三強、四融合”人才培養理念,調整優化全部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聚焦生態文明建設新需求,成立草業與草原學院和全國首家國家公園學院,設立首個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本科專業,建設全國林業院校唯一基礎學科(生物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
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建立高層次的人才隊伍。召開新時代人才工作會議,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意見》,布局未來十年、三個階段的人才發展目標和二十項具體任務,奮力開創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生動局面。完善黨管人才的體制機制,深入實施“五五工程”,打造“5橫5縱”的全方位支持體系,強化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優化人才服務保障體系。以第四聘期改革為契機,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系統重塑聘期任務、崗位聘用、考核評價、績效分配、職稱評審五大制度體系,著力打通人才使用、評價、考核、激勵以及發揮作用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
深度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打造高水準的科研力量。持續在綠色科技創新方面下功夫,立足“四個面向”前瞻性布局科研體系,探索穩定支持與長周期考核評價機制,打造前沿交叉領域的“學術特區”,加快構建綠色科技創新策源地。構建“三級-四類-五融合”綠色科技創新平臺體系,高標準推動國家林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建設,以林木資源高效生產、林木遺傳育種兩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為引領,充分發揮科技平臺在學校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國際交流合作中的支撐服務作用。

實干篤行,高質量發展闊步向前
戰略的成功最終要靠事業發展的成果來檢驗。“十四五”期間,我校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
黨建和思政建設碩果累累。獲得“北京市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普通高等學校提名獎”,被推選為北京高校黨建研究會理事長單位,入選“北京高校課程思政先行校”。成功創建了一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樣板支部”和全國首批“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扎實開展全體黨員基本培訓,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愈發凸顯。成立生態文明博士生講師團,牽頭成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校學習研究聯盟、全國高校研究生生態文明宣講聯盟。
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深化推進本科生“樹人行動計劃”和研究生“1358”工程,構建“五育融通”的高水平人才培養新生態。“十四五”期間累計培養數萬名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畢業生,北林學子代表中國青年在cop15開幕式上作主旨發言,代表全體志愿者在冬奧會閉幕式上接受贈禮。一大批畢業生長期扎根基層,矢志報國,畢業生年平均畢業去向落實率保持在94%以上,其中到林草行業、西部地區、基層一線建功立業的比例穩定在20%以上。
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十四五”期間,北林師生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服務生態文明建設中彰顯了責任與擔當。學校牽頭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1項,居林草高校首位。到賬科研經費20億元。新增5個國家級科技平臺、11個省部級科技平臺,實現Cell、Nature第一作者、Science通訊作者文章突破。獲教育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重大專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授權專利超千項,“京仲1號”等8個三倍體杜仲新品種許可金額8000萬元,實現全國林業領域成果轉化歷史性突破。
國際化辦學不斷推進。先后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8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非政府組織建立伙伴關系,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竹藤組織等簽署戰略協議,與國外多所大學組建聯合實驗室,吸引全球120余個國家的留學生來校學習。牽頭召開全球生態治理(南森)大會,成立候鳥遷飛通道國際科教聯盟,推進有全球影響力的“候鳥遷飛區全球大科學行動計劃”。履行習近平主席外交承諾,作為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中方運營主體單位,全面參與蒙古國“種植10億棵樹”計劃。
北林文化底蘊更加厚重。召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制定“文化北林”體系建設方案,構建“841”北林文化體系。發起承辦紀念梁希先生誕辰140周年座談會,連續多年舉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端論壇,上線全國高校首個生態文明網站,著力提升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影響力。舉辦校園文化節,排演原創話劇《梁希》、舞臺劇《共生》,發起主辦青年綠色科技創新大賽,廣大師生服務生態文明建設主戰場的使命感責任感更加堅定。

面向未來,北林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卓越的貢獻,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培育更多棟梁之才,早日建成生態文明中國強校、世界強校,辦好讓黨中央放心、人民滿意的生態文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