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草業與草原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團隊,在能源與生態環境管理交叉領域國際知名刊物Energ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發表了題為《通過遙感方法研究風電場對植被與微氣候影響:以中國河北省為例》的研究論文(The Impact of the Wind Farm on the Vegetation and the Microclimate via Remote Sensing: A Case Study in Hebei Province, China)。
風電作為一類重要清潔能源,近年在各地快速布局和興建。在京津冀大城市群周邊,“綠電”需求巨大??茖W測定風電對周邊生態環境影響,確定其影響范圍與程度,是權衡清潔能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基礎。
研究借助風電周邊衛星遙感反演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開發出一套檢測判斷風電建設年份的滑動窗口算法,揭示河北省過去20年間(2001~2020)風電開發的時空變化趨勢。研究以冀北地區風電場為觀測區,收集30m分辨率Landsat系列衛星遙感影像資料,利用地表能量平衡方程模型,量化風電場對林草交錯帶水熱環境的影響程度與衰減變化范圍。研究發現,風電場建設對周邊植被和局地微氣候具有明顯的減綠、增溫和降濕環境效應,影響強度呈現非線性衰減特征,影響發生的拐點在距風電設施300-400米處。該研究對加強清潔能源環境信息披露與監管、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以及支撐能源工程優化選址規劃提供了技術方法參考和實證依據。

圖1 論文研究方法框架與部分結果
論文第一作者為草業與草原學院2021級本科生費婷婷,指導教師和通訊作者為李周園副教授。其他作者包括林學院博士路丹桂、草學院李旦琳、田碩、艾克拜爾·艾買爾。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李琰教授和北京林業大學楊秀春教授參與了論文指導。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2101324)和大學生創新科研訓練項目(X202310022374)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