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藝術設計學院教師董瑀強團隊應邀完成的《北京花園城市自然帶》地圖在《北京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新聞發布會上發布。

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當日舉辦的發布會中,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晉文介紹到,自然帶的概念是北京首創,2021年以來,市園林綠化局在城市公園、林地綠地區域內保留較大面積且具有良好連通性的區域,通過保留枯木落葉、恢復鄉土植被、搭建本杰士堆和昆蟲旅館、懸掛人工鳥巢、改造小微濕地等措施,建成自然帶558處,包括生物多樣性示范區、生態保育小區、OECMs潛力區等,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生態網絡。他表示,《北京花園城市自然帶》地圖,直觀展示了市民生活區域周邊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針對自然帶的概念和類型進行了科普。

該地圖詳盡地展示了北京市各行政區內生物多樣性示范區、生態保育小區、OECMs潛力區的精確坐標與數量信息,作為該類型地圖設計的首創,設計中兼顧了數據精度和視覺溫度的平衡,實現了專業數據的大眾化傳播,為首都花園城市建設提供了創新性的設計支撐。

接到任務后,藝術設計學院項目團隊歷時一個半月,完成了數據集成與可視化攻關,整合了北京市16個行政區、337個街鄉鎮單元的自然帶單元矢量視覺信息,并創新性地開發了三級生態梯度符號系統,確保了信息識別度和審美意趣性的兼顧,形成了“空間數據—生態語義—視覺轉譯”的三重檢驗機制,破解了專業地圖“信息過載”的設計難題。
目前,研究團隊正基于此成果深化“數字化、交互化”的延伸性研究,為后續“北京市花園城市數字化地圖”的制作奠定技術基礎。設計團隊人員名單是:董瑀強、王寒、連琪雯、張美怡、王藝涵、王臨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