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崔寶凱教授課題組在真菌學高水平期刊 Mycosphere (一區,IF = 16.525) 上發表了題為 “Global diversity,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divergence times of the brown-rot fungi within the Polyporales” 的研究論文,對多孔菌目中的褐腐真菌進行了全面的形態學和系統發育學分析,并對多孔菌目中褐腐真菌的物種組成和起源演化過程進行重現。

林木褐腐真菌是森林真菌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分解木材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有些種類還是食藥用真菌或林木病原真菌,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和經濟價值。林木褐腐真菌的絕大多數種類隸屬于擔子菌門中的多孔菌目,該類群的物種多樣性、系統演化關系以及生態習性尚未完全明確。
本研究運用最大似然法 (ML)、最大簡約法 (MP) 和貝葉斯法 (BI),基于 7 個基因片段 (ITS、nLSU、mtSSU、nSSU、RPB1、RPB2、TEF1) 的 3083 條分子序列 (圖1) 構建了多孔菌目褐腐真菌的系統發育樹,并利用 BEAST 進行分子鐘分析來推算多孔菌目褐腐真菌的分化時間。

圖1 分子序列信息(部分)
研究結果表明:多孔菌目Polyporales出現于白堊紀早期 (約141.55 Mya),多孔菌目中的褐腐真菌種類聚集成了14個科級水平支系,與白腐真菌的分化發生在白堊紀早期 (約 119.25 Mya),此時被子植物快速傳播并即將取代裸子植物的統治地位。研究確認多孔菌目中的褐腐真菌涵蓋了 14 科 68 屬 383 種真菌,其中包括 2 個新屬和 9 個新種,并提供了多孔菌目中的褐腐真菌的物種名錄、地理分布、宿主類型等具體信息。

圖2 新種子實體特征、系統發育樹以及分化時間推斷(部分)
本研究揭示了多孔菌目中褐腐真菌的形態學區分特征、系統發育學關系以及起源演化進程,明確了多孔菌目中褐腐真菌的物種組成、地理分布以及寄主類型等關鍵信息,豐富了對多孔菌目中褐腐真菌的多樣性認識,為今后開展褐腐真菌種質資源保育、功能挖掘與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博士畢業生劉順為論文的第一作者,青年教師孫一翡和崔寶凱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北京林業大學為文章第一完成單位。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Nos. 32270010, U2003211),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 (No. QNTD202307),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重點領域科技攻關項目課題 (No. 2021AB004) 資助。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5943/mycosphere/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