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校牽頭起草的國家標準《陸生野生動物廊道設計要求》(GB/T 43646-2024)于2024年3月15日發布,并將于2024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個野生動物廊道方面的國家標準。

該標準為我校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崔國發教授主持起草,邢韶華、趙玉澤教師參與起草。主要起草人還有崔國發教授課題組成員王銳鋒、黃治昊、李偉蝶、曹嘉鑠、高大中等研究生。起草單位為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云南大學、黑龍江省野生動物研究所等。
該標準基于對野生動物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的深入研究,同時充分考慮到線性工程和水利水電設施的特性,對廊道設計進行全面而系統規范,適用于陸生野生動物生境廊道劃建和恢復設計,以及陸生野生動物通道設計。主要內容包括前言、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設計原則、陸生野生動物廊道設置前調查、陸生野生動物生境廊道設計、陸生野生動物通道設計、設計成果、監測評估與改造設計和附錄等部分。
該標準制定旨在破解陸生野生動物在遷移過程中的阻隔問題,緩解因棲息地破碎化而形成的孤島效應,綜合提升自然生態系統連通性,切實規范野生動物廊道設計中各項技術性要求,為陸生野生動物生境廊道劃建和恢復,以及陸生野生動物通道的建設工程實施提供具體且詳盡的指導。
制定和實施《陸生野生動物廊道設計要求》國家標準,將對陸生野生動物保護、人類生產生活安全、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發揮重要作用,有利于規范生態友好型設施的設置,減少野生動物傷亡、緩解棲息地破碎化、提高連通性,實現野生動物有效保護;同時,有效緩解野生動物對人們正常生產生活的干擾,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減少人員傷亡。此外,陸生野生動物廊道還將連接隔離的自然保護地,提高自然生態系統的連通性,推動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促進“三生空間”的合理布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
《陸生野生動物廊道設計要求》國標制定項目源于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22年下發的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歸口單位為全國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與經營利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