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這是程瑾緩解壓力時最愛聽的歌。

對于程瑾一家來說,教師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薪火相傳的家風和傳承不息的事業。程瑾的祖父、外祖父、父親、母親、叔叔和丈夫都是教師。從小受到長輩的熏陶,在高考時程瑾毅然報考了師范類大學,選擇接續傳承家族的育人情懷,堅守三尺講臺。
2009年,從中科院植物所取得博士學位后,程瑾成為北京林業大學一名教師。剛上講臺,程瑾就一頭扎入了《植物學》相關課程的準備中,跟老先生聽課、備課程詳案、設計可深度體驗的模塊……在森林生物學綜合實習課程中,和學生們一起“上山入海”,生活無比忙碌但更是充實。某次課程結課時,學生們突然拿出事先設計的“全宇宙最好植物學老師”榮譽證書,那一刻程瑾熱淚盈眶,她深切地體會到,做一名教師,是最平凡的選擇,也是最光榮的選擇。
2014年,入職不到5年的程瑾因教學業績突出,入圍了北京林業大學第二屆“教學名師獎”的角逐,并斬獲“現場教學優秀獎”。2017年,她再次入圍,獲評北京林業大學第四屆“教學名師”,她所講授的《植物學》和《植物學實驗》課程也雙雙獲評北京林業大學首批“好評課堂”。
打造高中的好評課堂
2019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之年。為進一步提升幫扶質效,北京林業大學黨委決定選派優秀中青年教師組成教育幫扶團,前往學校定點幫扶地內蒙古科右前旗開展工作。

學校選拔幫扶團成員的文件一直存在程瑾的手機里。深夜看著身邊熟睡的女兒,她陷入沉思:去,還是不去?思來想去,程瑾咬了咬牙,向學院遞交了報名表。8月,她作為第一批教育幫扶團的成員,搭上了從北京飛往科右前旗的航班。
她將“打造高中的好評課堂”作為支教的重要目標之一,為此她給自己制訂了一系列周密的計劃:暑假期間她就著手了解高中生物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心理狀態;為了摸清高考考點,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她一頭扎進高考真題的“海洋”里,練得比學生還起勁。她常跟人打趣道:“孩子們是53天天練,我們得53時時練。”
通過大量準備,程瑾對教學內容摸得更準了,高中生物知識在她幽默的講解中變得通俗易懂。她還摸索出了一套“以趣促趣”開發內化生物學教學模式,通過開展探秘生物學講座、校園植物認知、生活中的植物學等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她還聯合支教團其他老師,瞄準當地實驗教學中的短板,編研校本實驗教材,規劃生物實驗室布局,自制教具,創造機會帶領教師參觀學習示范學校的實驗室建設。眼看著教材中一個個從未開展過的實驗順利開設,教科書上枯燥的知識瞬間在學生的眼中和心中“活”了起來,學生們學習生物的熱情也更加高漲。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盟(市)聯考中,程瑾任教的班級生物成績在全市百余個班級中位列第3名,取得了學校歷史最好成績,還有1人進入了全市第4名。看到成績時,程瑾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她的目標算是實現了。
埋下一顆顆種子
一年的時間說長不長,除了“好評課堂”,程瑾想做的還有很多。
她發現,這里的孩子本質聰明善良,但心里“空”了一塊,這一塊便是對自己的肯定和奮斗的熱情。于是她充分挖掘、精心選取思政元素與課程知識的融合點;介紹她承擔的家鄉鄉村振興調研項目,激勵他們懷揣鄉土情懷,以所學所長“反哺”故鄉。

她還積極策劃所在學院和中學生舉辦“鴻雁傳書”共建活動。一封封書信從北京發向科右前旗的書信仿佛一顆顆火種,點燃了草原孩子對未來的渴望。程瑾還記得,在活動結束后,班上成績很好的的一個男孩子向她承諾:老師,我一定要做您的學生!
2020年6月,在支教工作即將結束前夕,程瑾牽頭籌劃許久的“北林大和科右前旗教學名師工作坊聯合工作站”正式揭牌了。雙方會就教學理念、課程建設、教學資源融合及中高等教育銜接等方面展開持續深入合作,助力科右前旗基礎教育內涵發展、科學迭代。
“希望通過此舉,能真正給當地中小學注入新的動力,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支教團’。”程瑾在揭牌儀式上作為教師代表發言。2022年7月,她個人資助的第一個孩子順利考入大學。
接續奮進再出發
回到學校后,程瑾還作為學院的教學骨干,深度參與到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申報工作。這項工作讓程瑾“痛并快樂著”。
多次多地走訪調研,申報方案幾易其稿,這讓一直專注于一線教學的程瑾偶爾覺得力不從心。但她一直積極努力地調整自己的狀態,以全部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因為她深知基地對于學院建設、學校發展來說都極為重要。在得知基地正式獲批那天,程瑾內心激動萬分,因為這意味著有更多的學生,有機會通過這個平臺接觸到學科的新思維、新方法、新技術,未來成為美麗中國的建設者。
在她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一項項配套管理制度有序落地,全國線上書院主題活動、特色入學教育、素質拓展、主題班團活動、中學生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英才計劃)等一系列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程瑾的工作更忙了,她干得也更起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