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來時路,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感謝與我有過交集的每一位學生,讓我有機會和他們一起書寫人生”。燕妮老師和新入職輔導員分享工作經歷時講到,選擇一份事業,不僅是選擇一種工作方式,更是選擇一種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

中學時期的她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的班主任為何選擇這樣一份在同學們看來又勞心又費神的職業,高考后她如愿以償攻讀了自己一直喜歡的設計方向,希望有朝一日成為一名園林設計師。大學時的她成長為學生骨干,長期接觸學生事務,也終于有機會充分了解自己輔導員和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心底的種子緩緩發芽,“我也想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從事這份愛的事業”。如今,當年的種子已經成長為育人18載的“參天大樹”,成為一屆又一屆學生的輔導員和班主任,為一顆顆小苗遮風擋雨、帶來陽光。
堅守陪伴,溫心呵護,她是驅散心靈陰霾的“一束光”。

她常說“即便現在擔任多重角色,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輔導員,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很驕傲”。在輔導員崗位上堅守至今,即便壓力常伴,但她最大的收獲就是陪伴一批又一批學生成長成才的價值感與幸福感。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有一天一名女同學不停在她宿舍門口徘徊。后來才知道,這名曾經陽光可愛的學生因為父母離異缺乏關愛,心理壓力和學業壓力逐漸使其難以找到自我,患上了抑郁癥。作為年輕的輔導員,雖然在經驗上尚不豐富,但愛的力量是最有力的支撐。她為了時刻照顧學生,與她同吃同住,每周堅持陪伴學生就醫,一晃就是四個年頭。四年間,她是學生焦慮時的“傾聽者”,迷茫時的“前哨站”,她幫助學生心理疏導,使其重新調整職業方向并成功到985高校深造。“您改變了我的一生”,每年的教師節,女孩都第一時間為李老師送上祝福。
因材施教,匠心育人,她是不讓一人掉隊的“引路人”。
她常說“每個學生都值得被看見。輔導員要心系學生,把學生發展放在首位,因材施教,做學生閃耀人生的‘背景板’”。她發現這幾年受疫情影響,學生學習環境不穩定,出現不少學業困難問題。她主動成立學業工作室,摸排學生成績,調研學生需求,建立起學困生“全流程”的幫扶機制,開展多種學業幫扶活動,學生不及格率顯著下降。“成績好的學生也可能面臨學業挑戰,背后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她的學生中不乏尖子生,他們自小成績名列前茅,一路繁花似錦。“第一名真的那么重要嗎?‘習慣第一名’邏輯背后是潛移默化的心理壓力,需要我們加以引導”。在一次座談會上,她細心發現一位學習成績名列第一的學生在會上侃侃而談,但會下卻郁郁寡歡。了解情況后,她得知由于學生這學期得了第二名,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為避免導向性問題,她改革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鼓勵學生在各個領域尋找實現價值路徑。經過一年多的悉心引導,曾經學業焦慮的尖子生走出教室,以過硬的專業技能扎根基層社會實踐,在收獲成績的同時更收獲了本領與成長。
身體力行,同心戰疫,她是輕傷不下火線的“逆行者”。

她常說“學生在哪里,我們就要守護在哪里,越在艱難時刻,越要具備‘硬核擔當’”。疫情期間,她常常加班到黑夜,既要保證學生的安全穩定又要保證工作平穩運行。得知校園實行臨時管控,她馬上安排好家中的女兒,第一時間進校駐守處理突發情況。在奔波忙碌中,她意外摔傷腳踝,無法正常行走,但她堅持坐輪椅、拄雙拐回到崗位。為了校園總體安全,催促每日核酸、堅持健康打卡、嚴格出入校管理……,這些“得罪人的活”成為了她的日常。“學生一開始不理解、有情緒很正常,要努力站在學生的角度包容和引導,讓學生發自內心地理解和支持”。為此她策劃專項行動,推出“快問快答”意見反饋渠道,對學生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各類問題保證第一時間反饋結果并耐心解釋。作為經驗豐富的輔導員,她深知疫情期間學生心理壓力大、情緒會存在一定波動,為此她帶領年輕輔導員們一起組建“心晴驛站”服務隊,及時發現并成功避免多起危機事件。解封后,學生的朋友圈這樣寫道,“這場戰‘疫’讓我深刻感受到輔導員的不易和對我們的關愛”。
一顆初心、一個崗位、一群學生、一份事業。她用父母之心、師長之情溫暖每一個青春,讓這份愛的事業煥發持久的生命力。如今18載已過,看到當年有些自卑的學生言語間神采飛揚,在專業領域大放異彩;常哭鼻子的同學在職場應對自如,收獲事業和家庭;曾經的學生骨干已經作為優秀校友返校回訪,她發自內心的高興。她說,“在與學生相處的時光里,平凡的崗位也能夠溫暖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