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是一種豆科牧草,蛋白質含量非常高,人們稱它為“牧草之王”,因為它“小身材大能量”,而這也是同事們對王鐵梅的評價。不僅因為她在苜蓿的研究領域深耕多年,還因為她像苜蓿一樣,安靜成長,成事無聲。

與草結緣
事實上,王鐵梅似乎天生就與草有緣,人生中兩個重要節點的選擇皆與草業行業的轉折點密切相關。

第一次是本世紀初。一場沙塵暴吹響了草原生態保護建設的號角,2001年,北京林業大學設立草業科學專業,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次年,王鐵梅本科畢業,她毅然投身草業,師從盧欣石教授從事苜蓿遺傳資源與育種研究,成為一名“草人”。
第二次是2008年。這一年爆發了震驚全國的劣質奶粉導致的“大頭娃娃”事件,在從源頭保障奶業安全的前提下,包括盧欣石教授在內的中國草業同仁組織向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寫信,力陳從源頭上解決奶牛優質飼草問題,其中首推就是促進苜蓿產業的發展。“大頭娃娃”事件爆發這一年,正值王鐵梅博士畢業,她放棄了企業的高薪職位,果斷選擇留校任教,繼續踐行“小草大業”的歷程。
從“草”中汲取人生養分
留校任教后,學科尚處于建設初期,她所在的草地資源與生態實驗室包含了草原和牧草兩個研究方向,但卻只有兩名教師,年輕的王鐵梅成了實驗室的“主力軍”,在田間培育苜蓿新品種、協助指導研究生實驗、開展國家草產業科技創新聯盟等行業服務.....大量工作占據了她的時間,她很難發出高質量的論文,這讓王鐵梅一度感到氣餒。

但是草原與小草給了她無限力量,看似辛苦的野外工作,在她看來,都是專業福利,是人生豐富的養分。站在廣袤的天地之間,身處遼闊的草原之上,尋覓著各種小草,和學生在實習的篝火晚會歡唱,都讓她內心感到豐盛。她和導師一起歷經十余年培育的兩個“北林苜蓿”品種也獲得審定登記,這也給了她莫大的安慰。
成為草業的“播種機”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新理念,2018年11月,北京林業大學成立草業與草原學院。
學院的成立讓王鐵梅振奮不已。從當年就讀草業學科,到如今親眼見證自己熱愛的學科成長為一個學院,她的內心感慨萬千:小草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國家的需求。
中央的重視、行業的發展,作為一名有近20年黨齡和“草齡”的青年教師,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學院成立后,能在自己的野外站開展工作是學院師生的共同心愿。2019年8月,王鐵梅報名作為首屆支教團成員來到草原上開展扶貧支教工作,帶著學校黨委的使命,她開展了草原野外站的選址與地方聯絡工作,利用支教周末,她犧牲自己休息時間,一次次冒著冬季嚴寒到野外調研選址,一遍遍地跟學院黨委、掛職干部、當地工作人員溝通。短短半年,她在興安盟草原站胥健站長的帶領下,跑遍了興安盟各地草原,胥健站長高大、熱情,兩個最萌身高差的“草原姊妹花”在一起為野外站奔走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2020年6月11日,野外站終于正式揭牌,這意味著為草原牧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持續發揮“北林力量”增添了穩定、持續的平臺和窗口。
至今,野外站已經迎來3批實習的師生,獲得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長期科研基地授牌。野外站的建設與聯絡工作,也在學院后續三名支教的年輕黨員同事中傳承、接力,王鐵梅和她的同事們,繼續擔當著野外站建設的“拓荒牛”和“聯絡員”。
上課下鄉、技術培訓,王鐵梅在前旗成了“名人”。回到學校后,她索性繼續發揮這個優勢,聯絡院地支部共建活動,下鄉培訓、共建聯學、將牧民請進大學校園,保持著和草原牧區群眾的血肉聯系。
2022年,為了祝賀新入職的同事們迎來人生中的第一個教師節,她為同事們寫了一封手寫信:
“為草不知愁,韶華到白頭。讓我們傳承老一輩草業人立志尚學、以草為生的精神,互學互鑒,攜手并進,共同期待和迎接創新發展的一流草苑!”這是王鐵梅最真心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