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花開次第,游人絡繹。漫步在充滿綠意的公園中,一草一木都欣欣向榮,一蟲一鳥都悠然自得。這片生機盎然的綠洲背后,離不開許多行業專家和設計師的智慧與努力。這其中,就包括我的導師,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董麗。

腳踏實地,一位勤奮嚴謹的求學者
1983年,董麗從山西考入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專業。四年的刻苦學習促使她積累了扎實的園林知識體系,特別是點燃了她對園林植物與植物景觀的熱愛。
1989,董麗有幸在恩師蘇雪痕教授的教導下繼續進行碩士與博士的深造。回憶起這段經歷,她常常說:“跟著我的恩師蘇先生不僅使我學到了知識,更是被導師知行合一、將科研與行業實踐問題緊密結合的創新精神所深深鼓舞。 這是我一生寶貴的經歷。”
當時,我國園林行業百廢待興。人民剛從溫飽問題中脫身,我國園林花卉應用相關的研究遠遠落后于世界。1999年,為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董麗前往以色列從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回國后帶著國際最前沿的理論和技術,開啟了我國牡丹等特色觀賞植物采后衰老生理與保鮮技術的研究及教育,填補了當時國內在該研究領域的空白,并長期保持在國際上的領先水平。
春風化雨,一位溫柔智慧的育才者
董麗留校任教是在1992年。從此,教書育人就成為了她畢生的事業。從教三十余年來,她曾擔任2個教研室主任,參與或主持了這期間所有重要的課程改革。尤其是在全國率先組建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教研室,制定了教研室全套的前后總計6門課的教學方案和課程體系,加強了風景園林植物應用教學。

教學和學生培養是她最看重的。每每聊起教書育人,她最常提及的就是導師當年對自己的提醒:“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董老師不僅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也非常重視教研室年輕老師的業務能力培養,百忙中,她多次組織帶隊進行業務考察學習,與每一位青年教師搭課教學,指導青年教師成長。
她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更是無微不至的關心,無論是本科教學的班級同學,還是團隊中的研究生們都說“雖然董老師很忙,但只要我們遇到生活或學術問題找她,她總會放下手里的一切,耐心地為我們講解知識、與我們談心,給予我們最溫暖的支持。” 還記得有同學凌晨急癥,她放下一切立刻沖去醫院陪護與安排;因疫情無法返校的時候,她給每一位研究生打電話詢問情況,替學生照顧苗圃還在試驗進程中的植物材料,這才使許多同學的研究沒有受到比較大的突發沖擊。
高屋建瓴,一位富有創新的探索者
二十多年前留學回國伊始,董麗深刻洞察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啟動了多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極大地契合了我國對國家生態戰略及綠色人居環境建設的時代需求,迄今仍為熱點議題。董麗教授是我國城市綠地植物景觀規劃設計“近自然”生態理念的最早倡導者、探索者與實踐者,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植物景觀總體規劃最早體現了她的這一理念。

多年來,董麗堅持從事人居生態環境植物景觀與園林植物資源應用相關的科研工作,主持、參與過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等。日常科研工作中,董麗始終保持嚴謹的科研態度與治學精神,以身作則,時常和團隊師生一同深入實地調研與實驗室一線,也常年堅持課題組的定期學術研討,激發團隊創新能力。
不僅如此,在潛心教學和科研的同時,董麗非常注重科研反哺實踐。她總說,我們的學問要從實踐中來,再回歸到實踐中去。她主持和參加了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通州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等多個國家戰略重點項目的植物景觀生態規劃,在實踐過程中檢驗研究,同時激發新的思考。
董麗還牽頭創辦、成立的“風景園林植物景觀與人居環境建設”論壇和“國家園林植物與人居環境建設國家創新聯盟”,積極推動園林植物與人居環境建設政產學研融合,為廣大同領域學者和行業從業者創造了許多頗具影響力的交流平臺。她常說,我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我們園林植物應用與植物景觀行業產業鏈條上上下下這么多人,大家凝聚在一起一定可以為行業的發展貢獻很大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