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近期我們將推出“巡禮十四五”系列報道,系統回顧、全面呈現我校“十四五”期間取得的輝煌成就,統一思想共識、凝聚發展合力,為“十五五”規劃開局營造昂揚向上的良好氛圍。
“十四五”期間,我校始終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深化新時代教育綜合改革,著力打造“以德為核、五育融通”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確定并推動“培養具有理想信念、使命擔當、寬厚基礎、知行合一、創新精神、國際視野、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領軍人才”育人總目標有效達成。教育部新一輪審核評估專家評價我校,堅持自主培養,聚焦國家需求,高質量綜合改革成效顯著,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北林特色的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為“教育強國、高校何為”時代命題書寫了“北林答卷”。
持續增強思想引領,筑牢立德樹人根基
我校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辦學治校和立德樹人全過程各環節,在全國率先出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實施意見》,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學生、教育學生,聚力提升鑄魂育人質量。
充分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統籌全校力量,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為核心內容的課程群建設,實施《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工作方案》,建設“李保國先進事跡教育基地”“梁希故居”等一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關君蔚院士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選七部委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充分發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資源優勢,打造輻射全國的“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精品實踐活動,入選教育部“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十大行動之一。
創新實施課程思政改革,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成立課程思政工作領導小組,設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實施“一對一聯結”計劃,建立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公共課教師協同聯動模式。建設200余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成效獲教育部簡報推介。牽頭教育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專題教學講義》編寫試講工作,獲批“森林培育學”等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門、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2支。近五年,完成校級課程思政教研教改專項立項500項,形成課程思政“轉研改試促”五步教學法,“5分鐘林思考”“食感悟”等課程思政樣板獲上級肯定。
打造富有辦學特色的“三全育人”格局,實現思政教育全覆蓋。建章立制,明確各級黨組織、各部門、各學院育人責任清單,完善協同育人格局。扎實推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實施十大重點工程、20項行動計劃和100項育人舉措。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打造“選苗—正苗—育苗—壯苗”一體貫通式的青馬工程北林培養模式,構建“五木合一”森林系思政育人模式。選優配強輔導員、班主任,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推出“北林即時辦”受理學生急難愁盼問題。思政工作成果入選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獲批教育部新時代立德樹人機制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學生社區獲評全國高校示范“一站式”學生社區。
構建“五育融通”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校扎實推進“以德為核、五育融通”改革,成立“五育”工作委員會,重點補齊體美勞短板,推進陽光體育、生態美育、耕讀勞育,努力實現“德育鑄魂、智育賦能、體育強身、美育浸潤、勞育促能”的五育目標。
堅持啟智潤心,強化學業發展指導。構建多部門協同、校院兩級聯動的學業預警幫扶工作體系,動態監測學業困難學生學習情況。設立心理健康中心,推進二級心理輔導站建設,開發心理普查工具,定期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普查、排查,建立中心—學院月研判制度、完善復學評估機制。《全員心理育人“五助工作法”》獲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典型案例,學校獲2024年度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校關工委幫助學生成長的“陽光優材”項目,獲首都大學生思政工作實效獎特等獎等5項榮譽,校關工委獲評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
堅持以體育人,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召開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體育工作會議,出臺《北京林業大學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體育工作的實施意見》,深化學生課外陽光體育鍛煉計劃和各類健身計劃,全面實現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思政育人和體質改善相結合,校內常規比賽與校外高水平競賽相結合的體育工作機制。學生甄恒參與北京冬奧會四人雪車比賽獲得第16名,創造了中國隊在冬奧會四人雪車項目的最佳戰績。
堅持以美育人,提升學生美育素養。讓學生發現美、創造美、享受美,編制實施《關于打造生態美育品牌、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美育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構建“12345”生態美育課程體系。開展木文化科普宣傳活動,牽頭舉辦“工藝美術大師”進校園活動。獲評北京高校美育優秀案例4個,美育工作獲教育部官網專題報道。原創話劇《梁希》入選中國科協“科學家故事舞臺劇推廣行動”首批劇目,原創生態舞蹈詩《共生》獲評“雙一流”建設文化傳承創新項目、北京市校園文化精品項目。
堅持以勞育人,引導學生知行合一。探索勞動教育新模式,構建以提升生態文明素養為導向的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打造“生態文明+五育融通”戶外學校實踐育人模式,獲批全國首家“后勤服務育人勞動教育實踐示范基地”。創新開展“春植綠、夏認樹、秋撫育、冬防火”特色耕讀教育實踐,在教育部備案建立鷲峰實驗林場、三頃園苗圃基地等33個耕讀教育基地,打造“耕勞潤心”等10余個勞動教育品牌,“耕讀植綠”勞動育人工作室獲批北京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示范項目,教育部簡報刊發我校耕讀教育創新實踐,校地共建“耕讀田園”等勞動教育項目受到主流媒體廣泛報道。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我校牢牢把握教育強國建設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系”,對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推動學科、專業、人才一體化布局,著力培養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領軍人才。
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推動培養模式改革。明確本科“一核兩化三強四融合”人才培養理念,制定實施《新時代本科教育綜合改革樹人行動計劃》,深化推進研究生“1358”工程,試點推進本研貫通培養。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設置生態環境菁英班、家具設計與工程專業卓越人才班,推進“一部六院”科教融匯協同育人改革。獲批生物科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1個、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1個,實施“三師五化”超常規培養。構建起具有北林特質、系統完備、務實管用的質量保障體系,支持推動人才培養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學生在“雙創”和各類競賽中斬獲國家級榮譽68項,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保持在94%以上,其中到林草行業、西部地區、基層一線就業比例近20%,研究生用人單位評價滿意度98%以上。
優化專業結構布局,增強人才供需適配。完善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構建“招生-培養-就業”聯動體系,構建起對標生態文明建設“五大體系”的學科專業體系。成立全國首家國家公園學院,增設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碳儲科學與工程等國家急需緊缺專業,專業結構調整比例達到29%。對接社會需求變化,開辦1個跨校聯合學士學位項目,2個雙學位項目,設11個微專業,22個輔修學士學位專業,強化交叉復合培養。近五年,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7個,獲批博士授予點3個、專業碩士授予點2個,通過工程教育認證(評估)專業3個,率先通過教育部農科第三級認證專業4個(林學專業通過最高級別服務國家戰略認證,全國農科專業僅10個),專業結構更優、特色更強、質量更高。
打造一流課程體系,培育優質教學成果。注重數智賦能,錄制校內基礎學科、“四新”關鍵領域課程超1000門次,與華為合作研發新一代智慧算法學習系統“舞動的算法”,為學生提供全面高效學習實踐平臺。修訂新版人才培養方案,設立實踐教學管理中心,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全部達到國家標準。加強就業課程體系建設,校領導堅持為畢業生講授職業生涯廉潔教育課。近五年,學校累計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40門,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北京高校優質本科課程26門,99門課程在國家智慧教學平臺面向全社會提供教學服務。獲省部級以上教育教學成果獎53項,獲批教育部“四新”項目17項,省部級教改項目49項。基于課程改革,新增國家級本科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1支;全國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獲獎團隊2支,北京市級獲獎團隊23支。
構建自主教材體系,完善教學資源配置。獲批全國唯一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教材重點研究基地,主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態實踐案例》入選“教育部新時代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原創性教材建設培育項目”。牽頭全國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專業核心課程教材編寫工作,有組織開展“十四五”規劃教材申報,立項200余部省部級以上規劃教材。獲批教育部戰略性新興領域教材體系建設團隊(林草領域唯一),出版19部引領性教材及配套的知識圖譜,開發線上教學資源355個。獲評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4項,入圍省部級“十四五”規劃教材92項。
面向未來,我校將緊緊聚焦教育強國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結合“一校兩區一園”新發展格局,一體謀劃、一體布局、一體推進學科專業建設、戰略平臺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全方位賦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努力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培養國之棟梁,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