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推動學校科普事業發展,校科協聯合博物館組織召開了推進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主題報告會。副校長、校科協副主席張志強,科普時報社長尹傳紅,科技日報國際部主任何屹出席會議,科技處負責人主持會議。

張志強在致辭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工作,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創新擺在突出位置,鮮明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進一步做好科普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同時,他介紹了校科協自去年成立以來取得的工作成效,希望各單位深化交流,務實合作,共同為國家科普和科技創新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會議邀請尹傳紅,《博物》雜志編輯部主任劉瑩,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大鵬,“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我校藝術學院韓靜華教授作主旨報告。
尹傳紅以《如何提升優質科普內容供給能力——兼談怎樣發掘科學的趣味》為題,從觀察的視角、提問的意識、思考的藝術等方面闡釋了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發掘科學的趣味,講述了科普工作者如何提升優質科普內容供給能力。劉瑩在《講好科普故事》報告中從選題策劃、寫作方法、發行銷售、評價反饋等方面,詳細介紹了如何寫好一篇科普文章,并舉例講述了科普是科研的翻譯官,好的科普作品既要新奇有趣、科學嚴謹,也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王大鵬在《用科學方法做好林業科普》報告中介紹了科普怎么做才好,認為科普工作不僅要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展品,更要呈現其背后的故事,做好科普應了解受眾群體、講好科學故事、明確科普目標、降低“常識”門檻。韓靜華以《一個設計師的植物科普之路》為題,介紹了自己和團隊從事科普工作的發展歷程,講述了以做科研的精神做科普,在趣味性和學術性間找平衡,以專注和專業架設起科學與公眾之間的橋梁。
中國科學報社、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建筑大學、北京農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城市學院等單位代表,我校博物館負責人及師生約200人參加了此次報告會。當天下午,各單位代表圍繞如何推進科普工作開展了主題沙龍活動。
據悉,本次主題報告會旨在弘揚科學家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活躍學校學術氛圍,推動學校科普事業發展,是我校2024年全國科普日系列活動之一。9月19日-22日,校科協將聯合校博物館、林木資源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林木遺傳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林木育種與生態修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關君蔚院士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中國插花花藝協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等單位,推出“中國傳統插花非物質文化藝術展”“植物科學中心開放日”“博物館科普活動”“‘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弘揚關君蔚院士科學家精神有獎競答”等系列活動,以上活動均面向學校師生及校外人員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