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全球生態治理(南森)大會分論壇之生物多樣性保護主題會議上,我校與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簽訂諒解備忘錄(MOU)和中英生物多樣性國際聯合實驗室意向協議,宣布成立“人工智能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我校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與尼泊爾特里布萬大學林學院簽訂科研合作協議并宣布成立聯合實驗室。這是我校進一步強化國際交流合作、提升生態保護領域科研力量的重要舉措,將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保護與修復、森林生態系統研究等領域提供重要科技支撐和人才支持。
人工智能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旨在開展前沿技術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與研究,提升保護效率和科學性,為全球生態保護貢獻力量。聯合實驗室將利用人工智能和前沿科技手段,開展包括利用人工智能進行生物多樣性監測與評估、人工智能與信息理論在保護遺傳學中的開發與應用、人工智能結合單細胞空間多組學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機制等領域研究,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效率和科學性,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未來,我校與圣安德魯斯大學將持續深化合作,擴大研究領域和合作項目,通過學生交換和聯合培養項目培養相關領域的科研人才,提升我國生態治理能力和話語權。
我校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與特里布萬大學林學院成立的聯合實驗室將依托兩所高校的優質資源,聚焦生態與自然保護領域的關鍵問題,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修復技術以及自然資源可持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實驗室的成立將促進兩所高校在生態與自然保護領域的學術交流,打破地域限制、拓展研究視野,整合科研資源、提高利用效率,實現知識和研究經驗的共享,為生態與自然保護領域的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未來,實驗室還將為雙方學校的學生提供國際化學習研究平臺,吸引更多國際人才參與實驗室項目,為服務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培養輸送更多國家化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