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二屆全國林草科學實驗展演匯演活動、2024年全國優秀林草科普作品評選以及2024年全國優秀林草科普微視頻作品大賽等3項林草科普賽事結果,我校均斬獲佳績。
我校在三項林草科普賽事中獲得榮譽的作品

在第二屆全國林草科學實驗展演匯演活動中,我校代表隊展演的“四方小紙見赤誠之心”、“廢棄菌包變身保溫‘俠’”等2個項目獲一等獎,“‘碳’綠之路”、“‘瘤根根’拔掉羊村‘窮根根’”等2個項目獲三等獎。在2024年全國優秀林草科普作品評選中,我校教師主編的《身邊的樹木朋友》一書入選優秀作品。在2024年全國優秀林草科普微視頻作品大賽中,我校教師完成的“小飛的故事”、“小貉藻,大能力——水中捕食獵手探秘”等2部科普微視頻入選優秀作品。

科學實驗展演項目“四方小紙見赤誠之心”生動演繹了“毛白楊之父”——朱之悌先生團隊臨危受命,歷經十年辛勤探索,終于培育出三倍體毛白楊、一舉攻克木漿原料短缺難題的科學故事。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大花粉與普通花粉的區別、人工三倍體的形成與繁育、三倍體毛白楊的優勢等,并對其背后的科學原理進行了解讀。弘揚了朱之悌先生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

科學實驗展演項目“廢棄菌包變身保溫‘俠’”以鄉村振興為背景,演繹了科研人員用廢棄菌包作綠色環保材料,將林下經濟副產品變廢為寶的故事,呈現了以菌包為原料制備木基復合材料的科學原理和過程,對菌絲體材料制備過程、材料的疏水性測試、緩沖性能驗證、隔熱效果展示進行了直觀展示,全面展現了菌絲體材料在制備簡易性、輕質疏水、隔熱緩沖性能等方面的優勢及其多場景應用潛力。

科學實驗展演項目“‘碳’綠之路”聚焦環境保護與資源循環利用主題,講述了環保局科研團隊迅速響應群眾舉報的河水污染,憑借生物質活性炭技術實現水體高效凈化的故事。項目精心設計了多個引人入勝的環節,從模擬環保局緊急響應舉報的緊張氛圍,到細致入微的污染源現場勘查;從科學嚴謹地制定污水治理策略,到直觀展示生物質活性炭卓越吸附能力的實驗驗證,對“雙碳”目標下綠色生活理念作出了生動詮釋。

科學實驗展演項目“‘瘤根根’拔掉羊村‘窮根根’”以“青青草原羊村學校”為背景,講述了由“懶羊羊貪吃”引出的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話題。他們在實驗室進行根瘤菌的分離培養實驗,通過觀察根瘤菌的生長,了解到根瘤菌對豆科植物生長、飼草品質提升及土壤質量改善的重要作用,在專家的指導下,研發高效根瘤菌菌劑,為“青青草原”的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通過生動的情節和有趣的對話,向觀眾普及了氮循環和根瘤菌的知識,傳遞了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科普作品《身邊的樹木朋友》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精選了24種華北地區常見的樹木,以“我的朋友圈”的形式,生動地介紹了與其相似或同屬的47種樹木。書中設置了“我的自畫像”“我的身體”“我的價值”“實踐與拓展”等板塊,配以精美的高清照片,輔以細膩而精美的手繪插畫。“顏值”“言值”“研值”俱佳,為新時代科普工作和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經驗,是一本具有深遠意義的生態文明教育的科普讀物。

科普微視頻“小飛的故事”采取了中國傳統手繪水墨動畫的形式,主要描述了白鶴小飛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到中國鄱陽湖的遷徙旅程,介紹了白鶴的食物、繁殖習性、遷徙過程面臨的威脅等。視頻旨在呼吁人們關愛自然,宣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下,白鶴作為濕地生態系統旗艦物種日益受到人類關注,對白鶴保護的宣傳亦能帶動對其他水鳥和濕地的保護。

科普微視頻“小貉藻,大能力——水中捕食獵手探秘”以國家I級瀕危珍稀物種、水中捕食獵手——貉藻作為科普對象。貉藻是一種食蟲植物,可以迅速完成捕食過程,其高強度、高韌性的特殊器官,能為人們在海底魚雷探測、信號捕捉領域帶來借鑒,同時也為人們創造新材料提供物質基礎;其對生境十分“挑剔”的特點,可以用于監測環境污染;其對水體環境的凈化作用,使人們找到了一條新的水污染治理途徑;科學家正在對其捕食過程進行人工模擬,有望帶來更多科學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