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內蒙古自治區防沙治沙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掛帥”項目陸續立項啟動,我校水保學院聯合林學院、園林學院等學院參與項目申報工作,共獲批課題6項。
內蒙古自治區防沙治沙重大示范工程項目瞄準“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區域生態治理難點靶點開展科技攻關,聚焦黃河“幾字彎”、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河西走廊沙漠邊緣三大防沙治沙區,開展關鍵技術集成創新和應用示范,集中科技力量支撐“三北”工程攻堅戰,為內蒙古自治區荒漠化綜合防治與綠色發展提供成熟技術和系統方案。
余新曉教授主持榜單“內蒙古國土綠化空間結構調控及林草植被營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課題“林草農牧復合生態系統結構調控及植被營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該課題針對內蒙古林草農牧復合生態系統格局、結構不盡合理,生態經濟效能不高,固沙植被結構不合理且發生規模退化等問題,構建現代林草農牧復合生態系統高效構建技術,提出典型生態工程區退化林分結構優化調控技術,研建典型生態類型區困難立地林草植被高效營建技術,并在通遼、赤峰等“三北”攻堅戰典型區,建立內蒙古林草植被高效營建與提質增效技術體系的示范樣板。
丁國棟教授主持榜單“烏蘭布和沙漠黃河岸線流沙綜合治理技術示范”項目課題“沿岸固沙植被近自然修復與生態系統穩定性提升技術”。該課題針對烏蘭布和沙漠黃河沿岸固沙植被生態耗水量大、樹草種配置不合理、經營管理技術落后、穩定性差的問題,開展區域固沙植被近自然生態修復與生態系統穩定性提升技術研究,以期系統診斷沿岸固沙植被退化原因、類型和程度,提出近自然水分承載力和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植被修復策略,最終提出近自然生態修復技術體系。
張會蘭教授主持榜單“十大孔兌風水復合侵蝕區泥沙阻控與近自然生態修復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課題“不同生態修復空間風沙水沙靶向阻控技術”。該課題基于對十大孔兌地區生態修復空間的復雜性和風水復合侵蝕特征的深入研究,以“坡-溝-岸”空間格局為主線,聚焦不同類型生態修復空間土壤水蝕與風蝕耦合過程;通過篩選和優化配置鄉土植被種質資源,構建多維梯級協同的綜合治理技術體系,提出不同生態修復空間的植被空間布局優化方案;課題將為十大孔兌地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以功能提升與綜合管控為導向的泥沙阻控與防護技術模式,為區域尺度的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土壤侵蝕防控策略優化提供科學依據。
陳立欣教授主持榜單“庫布齊沙漠老化退化林更新及綠色廊道生態修復升級集成技術示范”項目課題“庫布齊沙漠水資源植被承載力與人工林老化退化過程成因”。該課題針對庫布齊沙漠固沙植被水資源承載力定量研究不足及人工林退化現狀的問題,開展區域多源監測,旨在通過植被生態需水量的定量評估,明晰庫布齊沙漠植被可用水資源的空間分布,并厘清固沙植被水-土-植被耦合機制;建立量化評價和精確識別人工林退化的理論體系和技術手段,解析防護林衰退分布格局,并闡明庫布齊沙漠人工林老化退化過程成因。
高廣磊教授主持榜單“雅布賴山風沙口綜合治理和沙漠邊緣防風固沙林草帶建設技術示范”項目課題“低緩流動沙丘近自然修復技術”。該課題針對雅布賴山風沙口地區沙漠邊緣數量多、面積大的低矮平緩流動沙丘群治理需求,研發區域固沙植被近自然修復的提質增效技術、區域沙丘治理近自然修復的流沙快速固定配套技術、土壤培肥配套技術、高效抗旱固沙植物種植及配套技術,構建雅布賴山風沙口地區密集低緩流動沙丘近自然修復技術體系,為雅布賴山風沙生態治理提供技術支撐。
肖輝杰教授主持榜單“內蒙古河套平原高標準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集成技術與示范”項目課題“河套平原農田防護林提質增效技術”。該課題揭示林帶結構與蒸騰耗水的聯系,兼顧農田防護林對風沙流的擾動規律,定量防護林防護效應的作用范圍,建立林帶結構參數與防護效應的數學關系及最優閾值。基于防護林防護效應與脅地效應的權衡分析,提出針對河套平原區的防護林結構優化方案,并提出針對不同退化程度的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