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0個教師節,為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大國良師”時代風采,自即日起,我們將整理發布我校院士的育人故事,激勵廣大師生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投身教育強國建設實踐。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中國著名林學家、林業教育家、森林培育學家——沈國舫院士的育人故事,學習弘揚教育家精神。
沈國舫,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林學家、林業教育家、森林培育學家,全國政協委員,曾任中國林學會理事長。在立地分類評價和適地適樹、混交林營造、速生豐產林培育、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技術及城市林業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填補了許多空白。他致力于中國森林可持續發展及中國林業發展戰略等宏觀研究,對我國林業重大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1986一1993年,擔任北京林業大學校長。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沈國舫長達50余年的教育教學生涯中,不僅擔任過一線教師,積累了豐富的育人經驗;也擔任過國家重點大學的校長,提出了關于林業教育的一系列觀點、主張和看法,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形成了沈國舫林業教育思想。特別是沈國舫在研究生培養上傾注了巨大的心血,培養了大量高質量高層次人才,他們多數成為森林培育領域的專家,有的成為部委、高校、科研院所的重要領導。沈國舫培養人才的模式可以概括為“一核三度”法,即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思想道德塑造,以嚴謹治學、堅持真理、注重實踐為內容的學術態度培養,以宏觀戰略思維、系統聯系思維、創新創造思維為關鍵導向的學術深度培養,以綜合素質提升為目標的學術厚度培養。
愛國至上,心有大我
“為學必先做人”是沈國舫教書育人的首要原則,他認為,研究生教育的基礎在于思想道德教育,這是根基、是底座。“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培養出忠于社會主義事業、忠于祖國和人民的一代新人。”沈國舫對于研究生的道德培養是圍繞“愛國愛黨、 愛科學、愛林業”這個核心內容展開的。

沈國舫注重言傳身教,用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他從細微處著眼,從身邊事入手,在一次次學術交流中融入國家政策、前沿科技;在一次次考察調研中結合生產實踐、社情民風;把愛國愛黨的情愫潤物無聲般滲透于學生思想之中,激發學生內生的認識自覺和行動自覺。2010年開始,年逾古稀的沈國舫仍堅持每年給研究生做學術報告,報告涉及面很廣,緊跟科研前沿和國外最新進展,每次都讓學生們受益匪淺。沈國舫的講座還飽含著對祖國的濃濃熱愛之情,有一次講到動情之處,他情不自禁唱起《歌唱祖國》,在場的研究生們眼里泛著淚光,表情凝重、目光堅毅,仿佛自己也身處于國運艱難的年代。
嚴謹治學,誨人不倦
科學道路上來不得半點馬虎,嚴謹治學是沈國舫對研究生的一貫要求,他告誡學生們堅決不做“差不多”先生。對于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沈國舫一絲不茍,因此他的研究生對自己論文中的數據來源、計算步驟、誤差范圍都必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學生回憶,自己剛入學第一次與沈國舫見面,沈國舫就要求他利用1個月的時間全面制定詳細的研究計劃。學生提交畢業論文之后,沈國舫不僅在整體結構合理性、論述觀點科學性、語言表達邏輯性上給予指導,更是細致到連用詞造句、標點符號都一一進行審改。“這種嚴謹治學的精神,我至今難忘,也是我從事科研的寶貴精神財富。”這是每一個沈國舫的弟子共同的認識。

沈國舫做科研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他要求研究生深入野外調研,參加勞動生產實踐,多多接觸基層科技人員,比如林場場長、工人、具體干事的林業工作者。他說“林業是和自然打交道的行業,必須扎根中國的沃土,必須要走進林區,走進山林,光靠書本上的紙上談兵遠遠不夠。”沈國舫要求研究生必須自己動筆寫自己的思路、做自己的研究。他十分反對從網絡上復制粘貼的做法,認為那種東抄一下、西抄一下的做法,只會讓人抄來抄去、腦袋空空。他堅持“自己動手,絕不代筆”,即使是耄耋之年,沈國舫的專業報告和講話也都是他自己一字一句爬格子寫完后,再讓秘書整理成電子文稿。
啟智潤心,推崇創新
學術水平的高低是評判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學術思維的差異則是分水嶺。沈國舫重視對研究生思維的訓練,他結合每位學生的個人特點,有區別地點撥,如同武林宗師,直擊要害、入木三分,往往能夠打通學生“任督二脈”,讓他們大有收獲。沈國舫認為做高水平的科學研究,要有大格局、高站位,要有宏觀戰略思維。他要求學生廣泛了解時事政治,對國內外形勢有基本認識,將所研究的專業領域問題置于國家和社會發展大勢中思考。他還讓學生通過參加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參與國家重大項目來提高宏觀戰略思維能力,用新形勢、新觀點來啟發拓展視野、提升格局。

沈國舫認為,創新創造能力是研究生學術生命力所在,一直堅持“三新”——研究要新、講座要新、思維要新。研究生們聽沈國舫的學術報告必須豎起耳朵、打起精神,因為同一內容的學術報告,他只做一次。他曾多次婉言謝絕邀約報告的單位,原因是邀請他講的主題重復了,“我已經講過了,去看錄像和報道就行了嘛,沒有新的內容,我去講什么呢?”沈國舫對自己的著作同樣要求創新,不論是《森林培育學》還是《中國主要樹種造林技術》,每一版的編排體例、內容案例等都有很大變化。
博聞廣識,以文化人
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新鮮的知識,是沈國舫對研究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他說:“編教材要看大量的書,搞科研也要看大量的書,不能僅局限于自己的專業,還要盡可能多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沈國舫酷愛讀書,同時也要求研究生加強閱讀、博覽群書。他總說:沒有大量的閱讀、高質量的閱讀,知識難以更新,就很難跟上時代的要求。他經常和學生們講讀書的方法,認為要精讀、泛讀、帶著問題讀,結合實踐讀。“當個知識分子就要多泡圖書館,這是理所當然的。”

雖然沈國舫的研究領域是自然科學,但他卻是一個對人文、歷史頗感興趣,對音樂、藝術等也十分關注的情趣高雅的人。沈國舫經常要求研究生提高審美情趣,要帶著發現美的眼睛來看待世界、搞好研究。他還經常撰寫科普類文章,普及推廣科學知識、審美價值,把森林培育的專業知識通過淺顯易懂的《從刨坑栽樹談起》(該文章發表于1962年3月4日《人民日報》)來宣講,撰寫了《從山楂樹談起》《也談銀杏》等科普美文,深受讀者喜愛。
(綜合整理自《沈國舫院士學術思想研究》、《如何培養高質量的研究生:沈國舫先生的研究生培養之道》等專著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