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0個教師節,為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大國良師”時代風采,自即日起,我們將整理發布我校院士的育人故事,激勵廣大師生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投身教育強國建設實踐。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中國觀賞園藝學科的開創者和奠基人——陳俊愉院士的育人故事,學習弘揚教育家精神。

陳俊愉(1917-2012),園林及花卉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曾兼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1-2屆林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研究員等。國務院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系統研究了中國梅花,在探討菊花起源上有新突破,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梅花品種資源圃;編著世界最權威的《中國梅花品種圖志》《中國花經》;開創我國觀賞園藝學科,形成花卉品種分類的中國學派;首開中國栽培植物國際登錄之先河,成為梅品種國際登錄權威;開創了中國名花抗性育種的新方向,培育了梅花、地被菊、月季、金花茶等花卉新品種80余個。論著200余篇(部),多項獲獎。作為我國第一位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專業的博士生導師,培養了無數園林人才。
踏雪尋梅、鍥而不舍

南梅可否北移?明清以來皆有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1957年,陳俊愉被調入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任教,開始致力于培育抗寒的梅花新品種。他希望梅花真的能在祖國北方的寒冷中創造奇跡綻放,讓北京人、讓北方人也能在雪中賞梅。
20世紀80年代,陳俊愉帶領學生在北京、湖北武漢磨山、山東青島中山公園、遼寧熊岳等地進行梅花抗凍生理研究、遠緣雜交育種和區域試驗。我國原產的抗寒性強的山杏、杏、山桃等近緣種與梅花雜交,即便近緣,由于不同種雜交,仍屬遠緣雜交,困難重重。每當這時,陳俊愉總是耐心鼓勵學生:“我們都說要千方百計、百折不撓,你們才想了幾個‘計’,才經歷了幾個‘折’啊?”即便已過去多年,那段苦中作樂的日子,陳俊愉培養的第一位博士生張啟翔仍記憶猶新:“有一年在山西做實驗,住在村支書的家里,身上被跳蚤咬了上百個包。”
經過30多年的研究與實踐,陳俊愉帶領的梅花研究團隊培育出了“燕杏”“花蝴蝶”等十余個抗寒梅花新品種,最低能耐受-35℃低溫。梅花露地栽培區域被人為地從長江流域北移2000公里。“南梅北移”終成現實!
躬身實踐、知行合一

在北京林業大學園林系擔任系主任時,陳俊愉不斷豐富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倡導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專業實踐。他認為,實踐技能對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也是教育本身的重要價值。他主張大力建設好園林場圃、植物園,保證理論和實際的結合,讓學生參與校園建設,提倡師生與公園、苗圃合作,向園林管理人員和一線的工作人員學習。
研究梅花數十年,陳俊愉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多次遭遇危險。在四川,他險些雨夜葬身江中激流;在廬山,他曾與一只大花豹不期而遇,硬著頭皮與豹子擦身而過,驚出一身冷汗……他還曾提到:“我在國外做了3年研究生,同時也勞動了3年。”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設計系1981級學生、現任華中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高翅教授回憶說,上學時設計班學生的植物類課程很少在教室上課,老師們大都在城市公園等各種綠地中現場教學。除了同樣考學名外,栽培養護類課程主要是在戶外學做月季嫁接、學修剪等,還要養盆花。有景有情,入境式的教學方式,踐行著陳俊愉“手腦并用、知行合一”的教育觀。
敬業愛生、為人師表

陳俊愉當了幾乎一輩子的老師。在北京林業大學工作時間最長,達55年之久。他講過遺傳學、觀賞園藝學、普通植物學、園林建筑學等十余門課程,隨時注意吸收國內外園林花卉研究的最新成果,旁征博引,豐富生動。對于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陳俊愉不僅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研究,對他們的思想工作,甚至戀愛、婚姻也都很關心。
在對年輕教師培養方面,陳俊愉把壓擔子與手把手教結合起來。他說:“備課一定要認真,我教了一輩子書,沒有一次講課之前是不備課的。”陳俊愉身教重于言傳,在73歲時仍堅持自己帶研究生實習,90歲高齡還在為自己指導的博士親自授課。他的學生、北京植物園園長趙世偉回憶,先生給學生寫推薦信或者序言,從不用別人擬好的稿子,總是自己把他們的作品全部看一遍才動筆。每次我給他寫的稿子,他都非常認真地修改,并且很快就返回給我。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對后輩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作為中國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學科的開創者和帶頭人,園林植物專業第一位博士生導師,陳俊愉積極投身教育事業,培養了25位博士、31位碩士,本科生不計其數,許多學生已成為我國園林事業的中堅力量。他們秉承著陳俊愉對中國花卉種質資源和文化的赤子之心,對科學研究的奉獻精神,帶領中國園林園藝事業繼往開來,為創造中國特色、世界氣派、國際一流的新園林不斷作出著新的更大貢獻。
(綜合整理自《陳俊愉院士學術思想研究》、《薪火相傳八十載 三代育梅映中華——記北京林業大學梅花研究團隊》、《追記陳俊愉院士:來生還會愛梅花》等專著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