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候鳥遷飛通道國際科教聯盟(FUA)第一屆暑期夏令營開營儀式在我校舉行。副校長張志強出席活動并講話,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伙伴關系協定(EAAFP)秘書處首席執行官詹妮弗·喬治女士(Jennifer George)進行視頻致辭。我校國際交流與合作處、國際學院、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主要負責人,相關領導與教師,中外學生和志愿者等參加開營儀式。

張志強對聯盟5個成員國高校的20名國際學子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候鳥無國界,保護無邊界”,希望中外師生在未來的兩周積極開展跨文化交流對話與生態保護科學思想碰撞,積極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事業貢獻新的智慧和力量,把夏令營打造成“培養全球生態治理人才的孵化器”;希望國際學子成為中國生態文明的積極傳播者。同時,他介紹了我校的歷史與辦學理念、聯盟成立的背景與宗旨,以及學校近年來在林業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國際化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Jennifer George肯定了項目對遷飛區保護的推動作用,呼吁青年學者成為“連接科學研究與政策實踐的橋梁”。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黨委書記對學校相關部門的信任與支持表達了感謝,介紹了學院在生態保護領域的學科優勢、科研平臺及國際合作成果等,并對此次夏令營的籌備保障及課程實踐安排等做了說明。
授課教師代表曾晴表示,非常期待與大家一同探討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系統維持及可持續發展等重要議題,鼓勵大家積極提問,熱情交流,共同營造一個開放、包容、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學生代表、來自斯里蘭卡的森雅表達了對北京林業大學的感謝,并對即將到來的生態保護講座和文化體驗充滿期待。中國學生代表張楊思睿分享了自己研究中華秋沙鴨的經歷,表示將抓住此次夏令營難得的機會,與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一起學習和進步。
據悉,候鳥遷飛通道國際科教聯盟于2024年在全球生態治理(南森)大會上成立,由來自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12個成員國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組成。此次夏令營由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承辦,以“候鳥遷徙通道上的聯結”為主題,通過“學術講座+文化體驗+實地科考”的多元模式,打造兼具國際視野與中國特色的沉浸式學習平臺。這是聯盟開展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和政策溝通,落實“2024-2033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十年”計劃的重要舉措,也是我校在推動國際生態教育合作中邁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