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扎實推進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貫徹落實學?!白黠L建設年”工作要求,生動展現北林事業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成效,即日起,黨委宣傳部與各單位共同推出“深度采訪|北林事業發展背后的故事”系列報道,通過深度采訪,全面展示全校師生員工凝心聚力、團結奮進的鮮活事跡,進一步強化榜樣示范引領作用,為加速構建“一校兩區一園”新發展格局、共同推動北林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在北林大的校園里,每一株挺拔的白楊都見證著育種團隊的汗水,每一根靜默的試管都承載著生態研究的突破,每一頁泛黃的資料都沉淀著學術傳承的重量。從實驗室里破解林木遺傳密碼的科研攻堅,到三尺講臺上播撒綠色種子的育人堅守,一批批人才在這片沃土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以科學家精神攀登學術高峰,用教育家情懷澆灌桃李芬芳,共同繪就了一幅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
根深葉茂,筑牢人才“發展基”
五年前,當國家戰略需求吹響學科交叉融合的號角,北林便播撒下了一顆名為“森林學”的學科種子?!皬囊粋€老師到十幾個老師,從沒有學生到科研團隊不斷壯大,從小實驗室一步一步發展壯大,學校為這個學科傾注了大量心血。”在學科帶頭人付玉杰看來,人才、經費、平臺是學科發展的三大支柱,而人才是第一資源、核心要素?!霸趯W校人才政策的支持下,我們為學科引進了7名高層次人才,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和海外留學經歷?!?/p>
這種“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的誠意,讓森林學學科迅速發展。短短數載,它從無到有,成為國家一流學科“林學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置的二級學科方向,在森林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森林生態服務功能提升和綠色開發利用等領域碩果累累。作為付玉杰團隊的成員以及學科創建的親歷者,林學院教授孟冬頗有感慨地說,“當我們的創意遇上學校的鼎力支持,我們每個人的科研夢想都在這里得到了綻放”。
政策暖心,更要機制創新。面對人才工作的新形勢和新挑戰,北林大在2021年推出“5·5工程”破局,通過設置“五大支持計劃”和“五大建設工程”,形成“5橫5縱”的全方位人才隊伍建設及支持體系。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教授司靜對此深有感觸,“沒有學校的栽培,就沒有我的今天”。她坦言,入選“北林學者”青年拔尖人才后,真切感受到了學校不只是在培養人才,而是在精心育林,“從發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到2024年學校召開新時代人才工作會,這幾年我們能明顯感受到學校對人才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司靜的博士生導師、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教授戴玉成也倍感欣慰,“這種人才輩出的盛景,正是學校大力推進人才工作后結出的碩果”。

“5·5工程”思路圖
學校的人才保障機制覆蓋方方面面,在每個細微處都滋養著人才成長。“我曾一度陷入低谷,但我始終堅守信念、相信學校。”在林學院教授黃華國看來,自己取得的成績,離不開自己永不言棄的韌勁,更離不開學校和學院的傾情幫助。他一直記得,在2022年備戰申請的關鍵時期,人事處特別安排人員協助打磨講稿和PPT,還給自己傳授答辯技巧、提供軟硬件支持,“每一處細節都體現了學校對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
這種全方位保障并非個案。司靜也談到了職能部門與學院組成的“智囊團”為老師們全程護航,“感覺整個學校都在為你搭建追夢階梯”。對于人事處干部們來說,加班加點準備材料已是家常便飯,“每一次人才申報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有時候為了準備PPT甚至會加班到凌晨三四點”。在他們看來,這些工作雖然十分辛苦,卻又萬分值得,“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每一份材料都經過千錘百煉,托舉起更多人才成長為參天大樹”。
歷經四載耕耘,“5·5工程”已澆灌出累累碩果,111名學術新銳破土成林,46支創新團隊拔節生長,其中孕育出的國家高層次人才占比提升至74%,較實施前增長125%,實現了數量倍增、質量躍升的歷史性跨越。他們就像深植于大地的白楊,既從學校汲取養分,又以濃蔭回報這片育人熱土,共同構筑起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枝椏縱橫,共繪科研“創新林”
在戴玉成的辦公室墻上,掛著一幅中國地圖,上面插滿了紅旗標記,每一面紅旗都代表著他曾踏足過的土地。“我已經完成對中國34個省區市的330個市(區、盟、州)的考察,覆蓋了中國99%以上的地級行政區,采集了27000余號大型真菌樣品?!彼眷o對導師的科研熱情由衷感佩,“外出考察、修改論文、撰寫申報書、審閱期刊稿件,戴老師總是親力親為,他的一言一行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學家精神的力量?!?/p>
二十余載寒暑更迭,戴玉成在森林大型真菌多樣性、系統發育、食藥用真菌及森林病害研究領域深耕不輟。他像一位執著的“真菌獵人”,將中國木材腐朽真菌從原來的800余種提高到2200多種,使中國木材腐朽真菌研究處于世界前列。“科研不是頭銜的角逐,而是對未知永恒的求索。”戴玉成享受在科研工作中探索未知的過程,“這就和我們尋找真菌一樣,雖然每天都會遇到很多困難,但當你真正找到你要找的東西,就獲得了科學贈予我們科研工作者最珍貴的禮物”。在他看來,真正的科研幸福,就藏在一次次突破認知邊界的驚喜瞬間里。

戴玉成(右)和司靜(左)在靈芝產業化栽培基地調查
與戴玉成穿山越林的“硬核”科研不同,黃華國選擇用數字與代碼解讀森林的奧秘。在計算機尚未普及的1999年,他就自己組裝了一臺計算機并開始學習編程,這為他日后開拓林業定量遙感新領域埋下伏筆。“真正的科學家都像珠峰攀登者,站得高還要看得遠,既要努力站在科研世界之巔,又要俯身深耕學科領域中的每寸巖隙?!痹诶弦惠吜植菘茖W家精神的鼓舞下,黃華國開啟了一場長達十年的科研“長征”。從2004年開始構思模型,他便以“螞蟻啃骨頭”的毅力刻苦鉆研,終于在2013年成功創立了國際先進的三維遙感機理模型RAPID?!爱敧殞儆谧约旱哪P徒⑵饋頃r,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報,終于理解了什么是‘十年磨一劍’‘板凳要坐十年冷’?!?/p>
“‘人才’不僅是榮譽,更是國家賦予的使命擔當,也是科學家精神的具象化呈現?!痹诟队窠芸磥?,科研工作者既要成為國家戰略需求的“解題人”,也要成為學科發展的“探路者”,更要成為服務民生的“造夢師”?!拔乙簧拖霝榱謽I發展作出貢獻,所以選擇轉入北林工作”。她在植物資源高值化利用應用研究領域已經深耕二十余年,不斷向一個又一個林源天然產物開發與利用難題發起挑戰,所研發的林源藥材和林源食品科技成果實現了產業化生產,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轉化為能夠造福人民群眾的產品。
在付玉杰的耳濡目染下,孟冬也正朝著“國家需要的方向”努力前行。他還希望自己的科學研究能夠幫助人民群眾解決林業領域的實際問題,并且能夠支撐學校和學科的發展,“只有學校發展好了,我們這些年輕學者才能站在更高的平臺追逐夢想”。
綠樹成蔭,厚植精神“傳承脈”
“高樹靡陰,獨木不林?!被貞浧鸲嗄陙怼安赣旅纭钡慕洑v,黃華國眼中閃爍著光芒。他深受其博士生導師、“布鞋院士”李小文的感染,將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首要使命,“我要求自己培養學生的水平要超越科研成果的高度,對我來說,高水平的科研是服務于高質量育人的”。

黃華國(前排左五)團隊師生合影
在黃華國的育人哲學中,研究生導師“既要當軍長又要當政委”,不僅要引領學生在科研“戰場”上勇往直前,也要善于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敖處熅褪且哉娌艑崒W吸引人、匯聚人,真抓實干做知心人、引路人,真心實意做熱心人、鋪路人。”黃華國回憶道,曾有一名學生在林場工作多年后,因聆聽他的課程毅然辭去工作、重返校園,先后成為他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在黃華國的指導下,這位“大齡研究生”不僅發表了多篇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更在工作后獲得了青年基金項目?!八业搅苏嬲龑儆谧约旱呐Ψ较颍乙惨娮C了一棵曾經蒙塵的樹苗成長為棟梁,這是作為老師最自豪、最幸福的時刻?!?/p>
“為中國林業綠色產業發展打造一支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團隊”,這是付玉杰始終秉持的育人初心。在她的育人理念中,培養學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學生的進步也是自己的進步、團隊的進步,更鞭策我帶領大家孜孜不倦地往前走”。付玉杰希望團隊既要拼搏團結,又富有生活情趣,“每次組會既是思想碰撞的學術沙龍,也是圍爐夜話的溫馨聚會”。在學生眼中,付玉杰不僅是傳道授業的“付老師”,也是操心大家生活起居的“付媽媽”。
為了提升團隊的戰斗力,付玉杰在強化學生知識體系構建的同時,要求學生早早進入科研一線開展實驗和實踐,“林業科學周期長、實踐性強,學生要想出成果,就必須沉得下心、扎得進去”。孟冬也表示,從前碩士生像“速生楊”,三年生長周期里既要發論文又要找工作,真正從事科研工作的時間十分有限?!艾F在學校允許碩博連讀,如同為幼苗注入了營養劑,讓學生的科研‘壽命’得以延續?!痹趯W校政策的支持下,孟冬獲得了招收博士生的資格,一些博士生畢業后還參加了學?!安┣嘤媱潯?,以博士后的身份留在學校繼續深造?!斑@不僅是個人職業生涯的延續,更是整個科研團隊的生命力在涌動?!?/span>

付玉杰(右三)、孟冬(左二)和學生們在實驗室做實驗
“高校教師兼具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雙重身份,踐行科學家精神和踐行教育家精神同樣重要”,這是所有北林教師的共識。這份信念不僅鐫刻在戴玉成的教育理念中,更浸潤在每一次身體力行的示范里。“去野外考察時,我都會走在學生前面,第一個上山、第一個進林、第一個過河。只有我以身作則,才能給學生做出榜樣。”在戴玉成看來,科學研究要想成功,需要有一個人付出時間精力乃至做出奉獻犧牲,自己愿意做這個“走在前面探路的人”。“只有把這種精神傳承給青年教師、傳承給學生們,我們的科學研究才能做得更深、更強,我們學校和學科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這種精神早已融入團隊血脈。戴玉成培養了46名博士生、66名碩士生,其中一些學生已經成長為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堅力量。司靜一直將自己的導師作為榜樣,始終銘記他的諄諄教誨,“高校教師就是要用科學家的方法去追求真理,用教育家的胸懷去傳播真理”。如今站在三尺講臺上,她更能體會“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育人真諦,“課堂上學生的一個點頭,課后學生提問時眼中閃爍的求知光芒,都是獨屬于教師的一種獲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安安靜靜做學問,聚精會神育英才。”這是黃華國的座右銘,也是每一位北林學人的真實寫照。一代代北林師生以薪火相傳的堅守,讓科學家精神與教育家精神在接續奮斗中生生不息,在時光長河里鐫刻下一首永不停歇的奮斗詩篇。當個人奮斗與家國情懷同頻共振,北林這片沃土上的人才“森林”必將更加枝繁葉茂、綠意盎然,為美麗中國建設積蓄著磅礴力量。
(人事處江瀅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