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0個教師節,為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大國良師”時代風采,自即日起,我們將整理發布我校院士的育人故事,激勵廣大師生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投身教育強國建設實踐。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中國水土保持事業創始人——關君蔚院士的育人故事,學習弘揚教育家精神。
關君蔚(1917—2007),水土保持和生態控制系統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于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防護林建設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主持創辦了中國高等林業院校第一個水土保持專業和水土保持系,培養了我國的第一代水土保持專業大學畢業生,擔任第一任水土保持專業負責人、第一任水土保持系主任,創立了我國首個水土保持學科博士授予點,也成為我國水土保持學科的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土保持學科體系,為中國水土保持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言傳身教,兢兢業業
1979年,我國政府為改善生態環境,決定把“三北”(西北、華北和東北)防護林工程列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項目。關君蔚被聘為這項工程的總顧問,從開始籌備到正式開工一直參與著“三北”防護林體系的建設工作。1979年剛剛由云南昆明遷回北京辦學的北京林業大學,校園本部基本上不具備教學條件,“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地區縣長和林業局局長干部培訓班就只能在北京市的西山大覺寺內舉辦,將近兩周的課程均由關君蔚一人講授。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洪江是當時的助教,在他的印象中,那時的教學掛圖是由關君蔚提供一張小樣圖,由助教在零號紙張上用鉛筆打上網格,再將小樣上的圖樣轉畫到教學掛圖紙上,并由關君蔚親自在圖上寫上漢字。從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兩河文明,到我國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與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內容涉及歷史、文化、民族、自然、地理、水土保持、防護林體系建設與管理等,關君蔚均一一認真備課、細致講解,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就連我這個不知從何做起的助教都有些吃不消了。而老先生對于我的悉心培養,可謂是盡心盡力,他備好的課還先講給我聽,這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因材施教,樂教愛生
1984年,在關君蔚的大力推動下,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在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首先建立我國水土保持學科和全國唯一的水土保持學博士點,開創了中國水土保持博士培養的先河,他本人即成為全國水土保持學科第一位博士生導師。關君蔚的博士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在就讀期間,選擇了“泥石流起動機理研究”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但這個題目的研究需要把土力學與水力學結合起來,這對他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先生洞悉我的難處,一方面鼓勵我迎難而上,一方面幫我聯系到清華水利系選課,增加力學知識。”

崔鵬回憶道,課程學完后,他又選擇在九寨溝做泥石流起動的現場實驗。關君蔚排開本已非常滿的工作日程,專程從北京趕到九寨溝,指導實驗和研究。從材料選擇、樣品制備、實驗過程、數據獲取到結果分析,關君蔚給予崔鵬具體細致的指導。“晚飯后,我們師徒二人走在九寨溝如畫的景區,暢談學問、人生,從水土保持到防災減災,從科學研究到生產實踐,從做學問到做人,從科學問題的洞察、科學方向的把握、人生追求和處事達觀到科研人員的社會責任,關先生娓娓道來,詼諧幽默,富有哲理,使我受益良多。”
勤學篤行,刻苦鉆研
關君蔚經常對學生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學以致用,邊學邊用、邊思考邊總結邊提升。中國林科院研究員李昌哲是關君蔚的第一個研究生,他結合自己學習的經歷講到了關君蔚的“三嚴”,即要求學生們對待科學態度要嚴肅、科研方法要嚴密、科研過程要嚴格。“有一次下大雨,關先生要求我趕緊跑去測量大雨的數據,并說水保人就是要在別人下雨都往家里跑的時候,第一時間跑到試驗地獲取重要科學數據。”

年近70歲時,關君蔚依然奮斗在教學第一線,帶著學生們去官廳水庫實習,一起坐火車、吃干糧,頭戴草帽,健步如飛,一絲不茍地介紹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2007年,關君蔚在身體十分虛弱的情況下,堅持筆耕不止,將寶貴經驗一字一句地認真總結整理形成自傳,為后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人生財富。斯人已逝,但關君蔚的科學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永存,影響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水保人,在祖國大地上繼續書寫“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的不朽篇章。
(綜合整理自《人生之旅,旅之人生——紀念關君蔚院士誕辰100周年》、《關君蔚院士學術思想研究》、《百年關君蔚:黃河流碧水 赤地變青山》等專著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