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近期我們將推出“巡禮十四五”系列報道,系統回顧、全面呈現我校“十四五”期間取得的輝煌成就,統一思想共識、凝聚發展合力,為“十五五”規劃開局營造昂揚向上的良好氛圍。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十四五”以來,我校始終堅持以師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始終把師生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學校工作的重要標準,始終與全校師生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著力改善辦學條件,及時回應師生急難愁盼問題,加快建設和諧奮進的北林家園。
校黨委高度重視民生工作,系統部署壓茬推進
校黨委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民生工程作為提高師生滿意度的著力點,“十四五”期間,多措并舉拓展辦學空間,改善師生學習工作生活保障條件,以高質量民生保障服務學校高質量發展。
高位部署專項督辦,有力推進民生工作。系統謀劃民生工作,把持續提升師生福祉作為“十四五”規劃重要目標之一。定期研判、專門部署,把民生保障納入年度重點工作。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校領導通過“相約午間”“午間有約”等形式與師生座談交流,傾聽一線呼聲。構建起覆蓋學生、教職工及離退休人員“接訴即辦”訴求意見辦理反饋機制,師生投訴比率逐年下降。
改革機構整合資源,有效提高辦事效率。實施后勤大部制改革,整合7個處級部門成立綜合保障部,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管辦分離”的綜合服務保障體系;建立師生服務中心,整合師生高頻辦理事項,實現“線上辦事只上一網、線下辦事只進一門”。各院系級黨組織堅持“刀刃向內”,圍繞解決師生急難愁盼事項開展專項行動。各部門推進“我為師生辦實事”156項,以實際行動贏得師生的擁護和信任。
持續推進抓好落實,提升師生獲得感幸福感。做好統籌協調,對共性問題、復雜問題協同解決,開展“每周通報”“定期調度”,壓茬推進、掛號銷賬,建立完善長效的工作機制。民生保障工作成效顯著,我校連續三年蟬聯“百所高校后勤服務軟實力動態競爭力指數”綜合排名第一,獲評全國首家“后勤服務育人勞動教育示范基地”;林大社區獲評“首都最美志愿服務社區”等稱號。
著力改善辦學條件,破解瓶頸謀發展
我校從破解發展瓶頸難題出發,深入研究、精心策劃、果敢決策,精準錨定、下大力氣改善辦學條件,在央保并軌、教師子女入學等方面取得卓有成效的進展,為跨越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集中力量攻克辦學空間這一制約發展的重大難題。把握歷史主動,成為首批四所獲準在雄安辦學高校之一,為我校可持續發展、快速發展、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54座建筑單體建設正全面鋪開、全速推進、全力沖刺,朝向2027年竣工交付、開門辦學目標加速前進。植物科學中心落地,為我校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提升增添新動能。科貿樓完成升級改造并正式投入使用,5000平方米新增辦學空間進一步改善北京校區辦學條件。檔案館、校史館陸續開館,進一步筑牢北林歷史和北林精神文化傳承陣地。學生宿舍樓實現每層有浴室,讓“下樓洗澡”正式成為歷史記憶……一個個發展難關,正被北林人用集體智慧攻克。
參保清算接續完成,養老保障全面入軌。校黨委高度重視教職工民生福祉,參保和清算工作啟動后,第一時間制定方案、組建工作專班,全力推進各項工作。參保階段發動7個職能部門、25個黨組織以及所有二級單位,先后2輪核對參保人員名單,做到“不漏一人、不多一人”,最終確認3110人正式參保,首次實現由央保征繳保險費用、發放養老待遇,成為在京超編單位中首個完成參保的學校;清算階段對需要清算的2357人、涉及30余萬條數據逐條計算核對、交叉復核,結構化處理個人工資數據,建立了標準化個人清算檔案(一人一檔),兩次組織全校教職工核對確認個人數據,最終上報全部清算數據通過央保中心審核,并在一個月之內結清了事關教職工利益的全部款項,即將實現養老待遇的最終核準。為了加快推進兩項工作,牽頭校領導10多次帶隊走訪人社部央保中心、養老司和教育部、國家林草局等上級部門及有關司局請示溝通,推動難題解決。廣大教職工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學校財務負擔切實減輕,保障機制更科學、可持續,高質量長遠發展保障更加堅實有力。
成立基礎教育集團滿足教職工子女入學升學需求。與海淀區教委簽署合作辦學協議,承辦海淀區第37個基礎教育集團,東升實驗小學和中國農業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劃歸集團校管理,形成“1個幼兒園+3個小學”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格局,“大中小”教育一體化建設有效滿足教職工子女入學升學需求,我校對高層次人才資源和發展資源的吸引力顯著提升,廣大教職工潛心育人的后顧之憂更少、工作生活的歸屬感和幸福感更強。
及時回應師生期盼,林家大院暖人心
我校主動向前一步,用心聆聽師生需求,積極為師生排憂解難,努力將校園生活中的“關鍵小事”辦成師生滿意的“暖心實事”。
關注師生需求,主動向前一步。建立并不斷完善“接訴即辦”工作機制,推出“即時辦+林曉智”智能問答系統,精準了解和捕捉師生意見訴求,努力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聚焦師生急難愁盼問題,連續4年推進“我為師生辦實事”,成立“37℃暖心工作坊”,面向師生開通后勤“監督評價”渠道,倒逼服務質量提升。分析總結往年保障工作問題并提前發布預警,針對可能產生的問題加強研判、提前致信發聲爭取理解支持,推動“接訴即辦”向“未訴先辦”轉型升級。2024年上半年的師生訴求率與2023年上半年同比下降62%,“暖實力”切實為師生排憂解難。
著眼“關鍵小事”,打造美好家園。竭力改善師生工作、學習、就餐、住宿、醫療等各方面環境條件,3年完成所有食堂全面升級,新建烘焙坊、蛋糕店、簡餐廳和書吧,打造“林之心”“記憶花園”“樹洞花園”“下沉庭院”“薄房子”等一批兼具綠色學府特點的精品景觀,提升校園生活品質。在學生公寓樓內安裝自助洗鞋機和自助烘干機,增設6個共享藥品冷藏柜,為學生提供免費縫補熨燙衣物、自行車維修等服務,以實際行動傳遞溫暖與關愛。推進圖書館設備更新,設立學習共享空間和隔音朗讀亭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應學生需求延長部分自習室開放時間,引入照明控制系統,貼心保障學生健康用眼。累計投入250萬元為東西家屬區6棟樓共加裝20部電梯,增加女教職工體檢項目,啟用勞務費網上申報系統大幅度提高報銷速度。獲批首都高校唯一全國總工會重點建設職工書屋,作為唯一入選的教育部直屬高校獲評全國“綠色低碳公共機構”稱號。師生對美好校園生活的向往,正在點滴之中成為現實。
強化精準服務,守護師生健康。修繕老干部活動中心設施,為離休干部“一對一”提供精準服務。建立獨居、空巢老人困難幫扶臺賬,盡心盡力提供關懷。校醫院新增多個科室,成立消化內鏡中心,成為海淀區首家擁有開設無痛胃腸鏡治療項目資質的公立基層醫療機構,解決部分師生因胃腸鏡檢查醫療資源緊缺、預約周期長等原因,不能及早發現病情、及時開展治療的困擾。全校增設12臺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方便師生緊急使用。大力推進家庭醫生簽約工作,基本實現全校覆蓋,持續為簽約師生提供疾病管理、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復慢病管理等一體化的衛生健康服務。入選“全國健康學校”及“全國學校急救教育試點學校”雙重建設單位。
全面推動數字賦能,智慧北林譜新篇
我校以“智慧北林建設工程”為抓手,形成“一條主線,一條底線,兩大基礎,五個融合”的“1125”整體工作框架,通過“一朵云、一張網、一張表、一道屏、一站式”的頂層設計,全面推動校園數字化轉型。
AI+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布局人工智能、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新興專業,探索“人工智能+X”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圍繞學生全面發展,打造“AI+X”微專業體系,開設“人工智能及其應用”微專業,并積極探索“AI+林學”“AI+草學”等跨學科微專業。開發20余部數字教材,與高教社合作建設50余部專業核心課程數字教材。面向師生實施人工智能素養提升計劃,設立85項校級教改項目,覆蓋16個教學單位,著力構建人工智能教學資源庫。
數據賦能,提升治理效能。推行“教師一張表”“學生一張表”“學科一張表”,匯集實現13個一級分類,797個維度和5731項數據項,績效考核、職稱評審等年度重大工作依托數據實現業務范式革新,校務數據資源服務決策能力逐步體現。啟動學校事業發展監測平臺建設,邁向以實時監測與智能決策為特征的智慧治理新階段,為我校教學和科研業務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智慧應用,重塑生活體驗。建成北林私有云平臺,超過1億條校園資產數據匯入校園數據湖,37個系統實現數據同步與共享,覆蓋教學、科研、學工、人事、資產等核心業務領域。全面優化線上服務流程,學校43個部門全部入駐“事務e辦”,服務總數達649項,年度服務師生13.5萬人次。“卡、碼、臉、掌、碰”多種支付方式支撐無現金高速高效運營。無感報到、無感離校、無感入職,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智慧化建設理念。打造北京林業大學APP,實現“一站式辦事服務、一鍵式消息匯聚、一覽式資訊匯總、個性化定制體驗”,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腿”。
面向未來,我校將持續下大力氣、拿硬措施、動真感情,堅持為師生辦實事好事,著力提升全體師生的獲得感,為建設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凝聚廣泛力量,努力將北林打造成為師生安心立身的美好家園。